【大纪元2012年05月05日讯】(大纪元岳青综合报导)1898年5月5日,中国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书贯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点,主张在维护道统道德文化的原则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被译成英、法文出版。1900年纽约版易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 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号抱冰老人,清朝直隶(河北)南皮人。其父辈以上三世为州县官。他在27岁时中进士,以殿试一甲第三名的资历授职翰林院编修。光绪七年(1882)初出任山西巡抚。三年后升为两广总督。光绪十五年(1889)调任湖广总督,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离任。1902至1903年入京参加清末"新政"从事厘定新学制。1907年调任朝中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总揽全国教育大权。1909年病卒,谥文襄。张之洞的仕宦生涯长达40余 年,而且大部份时间为地方官,是清朝末期最有影响的封疆大吏,尤在湖广任内,大办洋务,兴实业,办工厂,主张工业救国,成为清末杰出的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一生著述颇丰,后人编有《张文襄公全集》共229卷,包括他一生撰述的各种奏议、公牍、文集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轩语》、《书目答问》、《抱冰堂弟子记》和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劝学篇》。 《劝学篇》 《劝学篇》系统地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全书共24篇,分内篇和外篇两大部份。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这里的所谓"本",亦即所谓"中体",是指有关世道人心的纲常名教,所谓"通",亦即所谓"用",是指有 关富国强兵的工商学校报馆练兵矿物铁路诸事。 在《序》中,张之洞对这本4万 字的《劝学篇》的写作目的和各篇大意作了说明,并说明了他的良苦用心在于矫正新旧两派的极端做法,企图以折衷调和的态度与精神,寻找新旧两派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即"中体西用"---道德是传统文化的内核,是核心内容,西方科学是手段。 全书24篇 之义括之为"五知",即知耻、知惧、知变、知要、知本。所谓知耻知惧,是要以明晓中国所处的恶劣的国际环境为忧惧,发愤自励,卧薪尝胆,以防止中国亡国灭 种丧教。所谓知变,即要知道"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所谓知要,即"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所 谓知本,就是"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以为"无学、无力、无耻,则愚且柔;有学、有力、有耻,则明且强"。 影响 《劝学篇》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名著,除了上述历史原因和学术意义外,其中部份篇章所提出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思想与措施,是值得介绍的。例,张之洞极力主张发展留学教育事业。指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这一主张对清末留学运动的勃兴确实起了推动作用。又如,张之洞主张"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学校是养才重地,而人才是国家之本,因此要刷新政治,富国强兵,"必以学有初基"。他规定大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求以中学为本,西学为辅。所有这些,均对清末书院改学堂运动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劝学篇》不仅受清廷的重视,而且也受外国传教士的赏识,美国传教士渥内基(Samuel Wood Bridge)竟将《劝学篇》译成英文,题名为《中国的唯一希望》。在华的耶稣会教士,还将此书译成法文出版。它的影响广播于海内外,由此成为一代名著。 (责任编辑:高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要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请关注大纪元的广告商家,向朋友推荐大纪元,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网址: http://epochtimes.com/gb/12/5/5/n3581887.htm【历史今日】-张之洞发表《劝学篇》 美东时间: 2012-05-05 00:38:37 AM 【万年历】 法轮功 from 大纪元 - 大陆新闻 | |||
| |||
| |||
|
大陆看不到的真相,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真相!上大纪元退党网站: http://tuidang.epochtimes.com/ 可以直接退党退团退队三退保平安!
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历史今日】:张之洞发表《劝学篇》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