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3年05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唐文综合报导)因“六四”事件被囚禁了16年的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2005年逝世后,“六四”事件20周年前夕,其生前口述录音出版。赵紫阳在录音中分三点质问中共关于1989年学生民主运动的“反革命暴乱”的定性错误。
赵紫阳质疑中共“六四”定性
赵紫阳在录音中说:“六月三日夜,我正同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听到街上有密集的枪声,一场举世震惊的悲剧终于未能避免地发生了。六四这场悲剧三年多了,这场风波的积极份子,除了少部份人逃出国,大部份人被抓、被判、被反覆审问,情况现在应当是非常清楚了。应该说,以下三个问题 可以回答了。
第一,说学潮是一场有领导、有计划、有预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现在可以问一下:究竟是什么人在领导?如何计划?如何预谋?有哪些材料能够说明这一点?还说什么党内有黑手,黑手是谁呀?
第二,说这场动乱的目的是要颠覆共和国,是要推翻共产党,在这方面又有什么材料?我当时就说,多数人要我们改正错误,而不是要根本上推翻我们的制度。这么多年过去了,审讯中得到什么材料?究竟是我说得对,还是他们说得对?许多外出的民运 份子都说,他们在六四前还是希望党往好处改变。是六四,党使他们完全绝望了,使他们和党处在对立的方面。在学潮期间,学生提出过很多口号和要求,但就是没有提物价问题,而当时物价问题是社会上很大的热点,很容易引起共鸣的一个热点。当时他们如果有意识跟共产党作对,这么敏感的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不拿来利用呢?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更能动员群众吗?可见学生们知道,这个物价问题涉及到改革问题,如果直接提出物价问题动员群众,实际上要反对、否定改革,实际上可不是这种情况。
第三,将六四定性反革命暴乱,能不能站住脚?学生一直是守秩序的,不少材料说明,在解放军遭到围攻时,许多地方反而是学生保护解放军。大量市民阻拦解放军进城,究竟是为什么?是要推翻共和国吗?”
《国家的囚徒:赵紫阳的秘密录音》出版
《改革历程 》是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回忆录,于2009年5月29日于香港出版。《改革历程》的英文翻译版《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字面翻译是“国家的囚犯:赵紫阳总理的秘密日记”)在此前于5月13日出版。
台湾也于2009年6月8日由时报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书名为《国家的囚徒:赵紫阳的秘密录音》。
根据该书的序言所述,1992年赵紫阳的老部下前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和前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萧洪达说服软禁中的赵紫阳把自己的经历整理成书。后来前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提供了录音机和磁带。赵紫阳口述录音自2000年左右开始,在之后的一两年间录制了30小时的录音,去世后被三位朋友秘密带出中国 大陆 。赵紫阳的前秘书鲍彤听过这些录音,确认是赵紫阳本人的声音。
《改革历程》序言由杜导正撰写,主要讲述写作经过。导言由赵紫阳的前秘书鲍彤撰写,主要评论赵的改革理念。正文来自赵紫阳口述录音,包括6个部份。1、1989年“六四”事件;2、非法幽禁与世隔绝;3、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4、从反自由化到十三大;5、1988年的经济和政治;6、政治体制改革。
江泽民害怕“六四”翻案 反对赵紫阳追悼会
24年前的“六四”大屠杀,前中共党魁江泽民既是“六四”镇压最关键的参与者之一,又是最大的受益者。江泽民踏着六四学生的鲜血,从上海市委书记一跃登上了中共权力的最高峰后,一直处于恐惧之中,怕有人给“六四”翻案,更怕给赵紫阳翻案。
赵紫阳于2005年1月17日去世之后,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即对赵的后事征求各方意见。《人民日报》前社长胡绩伟的太太荻莎曾证实,中共多名元老级人物,包括曾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万里、乔石以及前人大副委员长的田纪云等人,已向中共中央提出,要求在办理赵紫阳的丧事时,按惯例根据赵紫阳生前的任职办好告别仪式。而胡绩伟本人更呼吁中央给赵紫阳平反 昭雪,并隆重召开追悼大会,公正地送别赵紫阳。
据悉,中央在万里、乔石、田纪云等元老以及胡绩伟等人建议下,有意举行正式的追悼会,但是江泽民表示反对。在压力之下,胡锦涛只好妥协,放弃原议。
江泽民不仅背负着镇压“六.四”的罪责,更因镇压法轮功,在海外 四十多个国家被起诉,因害怕被清算,法轮功成了他的最大心病。
“清算江泽民迫害法轮大法国际组织”于2012年12月31日发特稿指出,作为迫害法轮功 的始作俑者,江泽民对这场灾难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 责任。中国现政府应立即逮捕并定罪江泽民。
本文标签:万里, 中共, 中共中央, 乔石, 人民日报, 党, 六四, 共产党, 台湾, 大纪元, 广东省委书记, 总理, 改革, 政府, 政治, 政治体制改革, 杜导正, 民主, 民主运动, 民运, 江泽民, 法国, 法轮功, 法轮大法, 省委书记, 真相, 社会主义, 胡绩伟, 胡锦涛, 自由, 赵紫阳, 镇压法轮功, 香港, 高峰, 鲍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