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两会上,地方债问题 也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关注地方政府背着的巨额债务怎么还,以及哪些地方政府会破产。地方官员面对媒体的询问瞬间变脸,“风险总体可控”成为众口一致的台词,在举债和发展之间,地方政府试图寻找平衡。按照先例,地方政府一旦出现问题,中共当局将动用国民财富填补窟窿。
地方债成鸦片 官员欲罢不能
2013年中共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共政府性债务接近20万亿元,尽管“风险总体可控”,但局部存在的风险也很突出,而这其中,市县级政府成为了债务规模最为庞大的集体。
中共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是两会上的热门人物,他频繁地被媒体追问,地方政府背着的巨额债务怎么还、哪些地方政府会破产。董大胜通常会回答到,中国 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他也表达了担忧:一些干部政绩观扭曲,为了单纯追求GDP或城市大变样,盲目举债,借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还。
董大胜表示,地方政府债务飞速膨胀既有片面政绩观的驱动,也有缺乏有效监管的放纵,在某种程度上,地方债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经济鸦片”,欲罢不能。为了帮助地方政府“戒毒”,有必要加强遏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
同样,地方政府官员被问到地方债问题的时候,也是回答:“地方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的。”这与中共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口径一致,这是两会期间地方官员对于地方债务最统一的标准台词。
有时,要获取“风险可控”这几个词都不可能。据《第一财经日报》3月12日报导,有些地市级主政官员一被问及地方债务的问题,往往脸色瞬变,甚至有的没聊完就匆匆离开。于是,“地方债”成为快速终止一场官员访问的最热关键词之一。
为规范地方举债,中共审计署曾建议中央,要把债务风险纳入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而中共政府工作报告也已经提出,要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中央会不会兜底 地方心里没底
于是中共中组部下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称解决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新官不理旧账”等突出问题。宣布要把地方债纳入官员的考核指标之内,就算已离职的官员,亦可能被追究借贷的责任。
地方官员谨慎谈地方债,背后并非都是因为债务规模。他们面对今年中央制定的7.5%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样在如何找到“适度举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点,和中央会不会兜底产生了困惑。目前,地方官员对于地方债的纠结,在于他们一方面渴望获得更多发债的权限,一方面又在担忧风险兜底的问题。
有地方官员称,如果过度举债影响发展,这就需要有个尺度。地方政府现在是两难,要么不发展,要么就是过度举债,这其中找平衡是很难。简单靠地方政府偿还债务也很吃力,中央应该统筹安排债务如何偿还,毕竟地方政府借了这么多钱也对中央做了很大“贡献”。
中共用全民财富填窟窿 民众最终买单
中共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建初表示,地方已经积累了庞大的债务,蕴藏着相当的风险。从现在的情况看,能够控制的也只是地方政府公开发行债券这一点,但地方政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通过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以企业债的形式举借了巨额的债务,去年经过漫长努力,也才仅仅摸清了地方债的大致底数。
在中共的体制内,一旦下级政府出现债务危机情况,中央政府势必要出手相救,在这种情况下,牺牲的是全体纳税人的利益,虽然掩盖了一时的风险,却可能累积成中国全范围的系统 危机。
1999年,中共政府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一年之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先后收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这些不良资产的产生有些是政府干预的结果,有些借款主体本身就是政府下属部门和企业,剥离的不良资产实质上就是无法清偿的地方政府债务。
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由中共财政部核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的资金来源包括划转中共央行发放给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部份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实际上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出资、发债以及隐性货币化方式对债务进行了处置,风险最终承担者是全体中国百姓。
联络本文作者请发邮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本文标签:两会, 中共, 中共政府, 中组部, 党, 大纪元, 政府, 方政, 集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