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简易住宅楼,建筑寿命仅约20年,根据大陆 住建委2010年的统计,这些简易楼有882栋,全达到了危房标准。最近,浙江省奉化塌楼事件,令北京这些危房住户寝室难安。
北京822栋简易楼成危楼
大陆官媒《新京报》5月12日报导,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北京曾大量建设简易楼,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20年以下,没有专用厨房和卫生间,从未进行抗震设防,更存有严重的消防隐患。
2010年,北京市住建委开展简易楼普查,统计显示,全市共有简易住宅楼882栋、113.5万平方米,涉及28,000余户。
2012年3月,时任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新闻发言人的张农科称,调查鉴定显示,北京的简易楼全达到了危房标准。住户们反映,墙壁裂缝、屋顶破裂等质量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繁出现,一般都是小修小补。
位于菜市口大街与里仁街交会路口北侧的永乐里1号楼,被称为“白纸坊第一危楼”,是一栋青灰色二层简易楼,建成于1966年 。该楼墙体破旧,裂痕随处可见,短的几厘米,长的近3米,一些墙砖已经松动,关门时用力稍大,墙壁上便会刷刷落下泥灰。
早在2009年,永乐里1号楼就已被鉴定为C级危房,即“部份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而这些楼至今还有住户。
危楼威胁生命安全 住户寝食难安
简易楼基本都位于市中心,大多属黄金地段,而安置对接房大多在五环外。简易楼住户的普遍情况是房小人多,10多平米的房子住5口人的情况比较常见,按原住房面积算的补偿金,一平均就更显得少了。住户都是通过多年工龄分下的福利房,在进行补偿安置时没有考虑他们的工龄价值,补偿安置成为突出的问题。
永乐里1号楼老住户宋玉英的房子,面积仅有18平米,摆着4张床,住7口人。除了床,几乎再放不下其他家具。腾退试点时,每户只能补偿一套对接住房指标,这让每家都难以分配和认可。后来不再对每户“对接房”指标进行数量限制,但官方又称腾退搬迁准备的房源不够,通知住户等待消息。居民们称,此后再未收到任何通知。
危楼成为威胁民众安全的巨大隐患。4月4日,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区29幢楼发生坍塌,致1人死亡 ,多人被埋。塌楼事件让永乐里1号楼的住户寝食难安,向中共官方反映求助,至今未得到任何答覆。
本文标签:中共, 大纪元, 新京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