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

中共官方承认地方发债主体达10万个



3月27日,中共财政部部长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称,中国现在有10万个发债主体。有观点认为中国地方债已经失控了。3月27日,中共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称,中国现在有10万个发债主体。有的城市是财政发债,交通厅发债,可能有5、6、7、8个厅都在发债,楼继伟表示10万个太多了,在镇级都有。而有观点认为中国地方债已经失控了。

据大陆财经网报导,中共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7日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对于地方融资平台不知道有多少个的问题 ,楼继伟回答说,大致是10万个,并强调是10万个发债主体。有的市是财政发债,交通厅发债,可能有5、6、7、8个厅都在发债。楼继伟表示,“还有在这之外再搞一些融资平台发债所以这样算加一块是10万左右,不是融资平台有10万个,这个概念要说清楚。”


楼继伟说:“太多了,在镇级都有。”


楼继伟还说各种地方融资平台的,是以企业债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地方有债务偿还的责任,这些比较多。


2014年12月14日,中共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 心主任李铁在三亚表示,大陆各地政府的地方债上报的数字只有20%或30%,最多的也不超过50%。


中共当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共地方债已从2010年底的10.7兆元人民币增加到17.9兆元人民币。


中共地方债已失控


财经网2013年曾报导,IMF、穆迪、惠誉及高盛等外资行纷纷表达对中共政府债务的担忧,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体系。


中国最大的内资所之一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同时兼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张克在接受FT采访时表示,由于(对风险的)担忧,信永中和已经全面停止承接地方债务发行的审计。他表示,因为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券发行进行审计,发现它们非常危险,所以他们就退出了。而多数发行债券的单位没有强大的还本付息能力。情况可能变得非常严重。


他还说:“情况已经失控。有可能发生危机。但由于这些债务得到展期,现在成了长期债务,因此危机爆发的时机存在不确定性。”


张克表示,从公共广场到道路修缮,许多地方政府投资于回报平平的项目,因此只能依靠借新还旧来偿还债权人,而这种做法迟早会有撑不下去的一天。


据《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6月6月16日报导,按照当时的数据,2015年,地方政府实有负债到期量1.8万亿元,占存量实有债务比重的17.1%。如果考虑到地方政府全部或有债务,到期总量将为2.8万亿元。


中央43号文件与地方债务切割 地方债失去靠山


2014年底,中共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性债务的管理意见》(即43号文件),文件中除了规范地方债的发放等规则以外,还把中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债务切割,即中央政府不对地方债务兜底,中共试图避免当地方债偿还爆发危机时,逼迫中央政府对债务兜底从而把地方债务转化为中央政府债务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地方政府之前对中央政府的靠山失去了。


而中共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3月27日回答记者关于地方债“比如说无法偿还,救助不救助?”时明确表示“不救助,文件中已经说清楚了。”


至今中共当局没有公布地方债务的规模,国外研究机构估算中国地方债务水平在20-30万亿元人民币之间。而2015年是地方债偿债高峰。


中共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同比全线下降,契税下降12.5%,耕地占用税下降19.7%,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下降36.2%,房地产营业税下降1.6%,土地增值税下降8.7%。


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汪红驹称,今年1-2月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36.2%。中国财政收入“告急”。而据德意志银行称,到2013年,卖地收入占地方政府收入的比重已升至35%。卖地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23%。


一财网援引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经院院长高培勇日前讲话称,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面临跌破7%的危险。以财政收入为例,今年1-2月,黑龙江、辽宁、山西、天津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26.2%、-13.5%、-24%和-8%。国有集体企业都出现负增长。


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上,中共面临两难选择 。一方面,如果不允许地方政府在预算外举债就可能因政府支出骤减而加剧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限制,地方债务将会更加失控。


2013年6月10日,中共国家审计署发布《三十六个地方政府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债务总共为3.85万亿。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达219.57%,这些地方政府已实质破产。4个省级政府,17个省会城市有55%的债务承诺将以今后土地收入偿还。


来源: 责任编辑:李晓清





本文标签:, , , , , , , ,



——了解法轮功真相,三退保平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