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作者王君柏利用今年暑期在湖南乡村实地调研的一份观察札记网络热传。作者笔下展现了凋敝的中国农村现状。一个村原有132人,现在只剩下54人,基本是老者幼者;土地荒芜很少耕种;老一辈辛苦一辈子,老无所依;第一代打工者、新一代打工者难以在城市生存下去;农村传统的民风习俗不再;两性关系混乱,婚姻难保;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下面是作者笔下展现凋敝中国农村的一角。
村里132人变成54人
该村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落,曾经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然物质生活还很艰苦,但大家都满怀希望,但现在村里处处显出暮气沉沉。
1985年左右,村里一共有132人,老中青搭配合理,青年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一半。但目前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而且基本以老幼为主。村里成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基本都是老人。另外的72人,绝大部分都到广东、上海、天津等地打工。其余的,有在附近镇上做生意的,有在外地安家的,有通过高考出去在城里安家的。
老幼相守的村子,人们谈不上还有什么希望,老一辈无可奈何生活在故土,幼辈的到十五六岁也就走了。
土地荒芜少有人种
村里的耕种方式,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水田当旱地种。全村的水田,插秧的面积不到十分之一,逐步都改为种玉米,村民水稻不够吃就到镇上买。
二是旱地的种植方式已经全靠除草剂和农药。这样连续多年种植,田地退化,土质板结,庄稼产量大减。
三是种茶叶或者油茶。村里人连简单的方法种旱地也已经力不从心了,就采取一种更省力的方法,种上茶叶或油茶,只是表示这田地还有主人。
四是田地周围的树木开始吞噬农田。树木肆意生长,农田庄稼光照不足,林中各种大小动物与人争夺粮食。
文章称,目前,农田还有老一辈村民苦苦支撑,往后年轻人不会种地,村庄的衰落将不可避免。
日渐凋零的老一辈老无所依
村里六七十多岁的老人,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都坚持劳作。子女辈将孙辈留在家里,爷爷奶奶辈再次充当父母辈带两三岁的小孩。孩子上幼儿园,老人来回七八里山路,每天跑两次。待到孩子到镇上上学,奶奶们又合租一个小房子陪读。并且孩子一送进学校,老人马上去找各种副业来做赚几个钱。
老人大多都是劳动到最后撒手归去,少有长期卧床的,更有少数老人,因为没有子女照顾等自我了断。他们在此劳碌了一辈子,最终发现后继无人,甚至有的老人坟头,也难得有人来烧一柱香。
两代打工者难以在城市生存下去
村里一位46岁的男子说,今年过完年本不想出去打工了,但在家难找到钱,又去了深圳,但只能找到又苦又累、工资少的活干,又回了家,不想再出去了。
文章称,其实,这正是第一代打工者的最终结局,年轻时把精力与聪明才智奉献给了城市,但最终难以在城市停留,大部分还得回到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上来。
这一辈回归乡村或许又带着他们的孙辈,继续艰苦讨生活。从当前的趋势来看,他们老了也得不到子女的照顾。
村里九十年代及其后出生的年轻人,大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学业多荒疏。有的辍学了事,或到处混,或到城市打工。
但第二代打工者已经难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而他们的教育与阅历,决定了他们并不能轻松赚到钱,又铁定了心不愿再回到乡下种地。有的耗尽父母甚至爷爷辈的积蓄,在镇上或县城买一套小房子,但没有经济来源,将来何以为生?
第二代打工者是徘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稳定群体,既融入不了城市,又回不了乡村。有的成了混混,有的辗转开店而终无所成,有的甚至采取欺诈哄骗的方式骗钱。
农村传统的民风习俗不再
文章称,在传统乡村社会,虽然物质不够丰富,但社会有序,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此平衡中,良风美俗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使乡村的生活井然有序,也使人们的生活有意义。但当前的农村,过去的良风美俗若不是还有一些古朴的老人支撑,可能已经荡涤干净了。
孝道堪忧。村里一老太太谈及子女们的孝顺,潸然泪下。她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喂猪,挣万多块钱,但女儿、儿子总是向她要钱,她无法满足他们钱的要求,因此总是吵。现在的年轻人基本谈不上尽孝道,老年人哪怕八十多岁了都是自食其力。
更有甚者,农村有儿女新盖的房子不愿意让老人一起住,认为老人不干净。只在屋旁另筑小平房给父母栖身,老人偶尔到正房走走,媳妇会大骂,甚至拳脚相向,理由只是老人在房里踩了脚印。老人死了,在棺材前后,子女并无戚容。
两性关系混乱。过去的乡土社会,男女有别,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但现在农村,中青年男女关系很混乱。留守的一部分人,虽然乡村人言之畏,但两两凑对的不在少数。在外打工的一部分人,两性关系更随便。农村还有十六七岁女孩就私奔、堕胎的,而男人则是不同的男人。
婚姻不牢。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夫妻间感情少了。村里好几个小孩还不足一岁时,妈妈就因为不能忍受贫困而出走。孩子们在外打工的爸爸,又不断认识外地的女孩,现在,已经给他们换了几届妈妈。
商业化、货币化渗透每个角落。过去农村换工互助,现在直接支付工资,按天收费,一点不含糊;过去走亲访友,带点礼品,现在一律给钞票,亲朋聚会反成一种负担。现在办丧事,职业抬柩人员给钱才办事,买卖而已。农村当一切都货币化了,也就失去了往昔的人情与社区认同。
环境污染严重传统手艺消失
文章称,在村里,人们尝遍了现代化的很多苦果。如垃圾处理难。大量的塑料产品、玻璃产品等的出现,导致以往自然循环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已经难以奏效。大量洗洁剂、洗衣粉水直接排入自然环境。
各种农药瓶、酒瓶、饮料瓶,连同其它一些无法自然分解的东西,都扔到自然环境中去。随着养殖业的扩大和规模化,大量的动物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向自然,严重影响周边地区的水源。
传统手艺消失。农村过去积累了很多的技艺,但现在这些都不存在或濒临消失。过去精巧的竹篾器具,古朴实用的石磨,不用任何铁钉胶水的桌椅,别致的蓑衣、斗笠等等,都渐渐被县城周围的所谓农庄搜集去,展览给食客们看。取而代之的一律都是粗糙的、无法自然化解的铁质、塑料制品。农村最基层的传统文化正在自我毁灭。
农村行政村委基本无行政可言,其作用仅体现在村民间有纠纷时,可能会找村委的人来评个理。村委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与民争利。
文章称,乡村的衰败是一个趋势,并且越来越严重。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任乡村衰败下去,将来后果会非常严重。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文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