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星期一

央企制造“地王” 胡舒立批住建部与央行

大陆各地“地王”频现,仅5月就出现69宗“地王”,买家则以央企、国企为主。大陆财新网总编胡舒立发文称,国企、特别是央企接连制造“地王”,这严重加剧了房市场的失衡,并说住建部和央行等应尽职履责。

6月13日,大陆财新网发表胡舒立的《“地王”频现,应该怎样调控房地产?》。文章称,需要重视的一个现象是“地王”频现。据不完全统计,仅在5月,大陆便出现69宗“地王”,其中,56宗出现在二线城市,买家则以央企、国企为主。

文章称,央企热衷“地王”,根本上是国企软预算约束的痼疾使然。但是,在本轮房地产行情中,又有特殊原因。在国企改革无可拖延的情势下,央企担心自己成为重组对象,拍到“地王”,能显著增加企业的土地储备账面价值和存货含金量,做大企业规模。

文章说,国企、特别是央企接连制造“地王”是对房市调控政策的挑战和消解。这严重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失衡,使得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房市越发火爆,而数量众多的三四线城市则被“虹吸”得气息奄奄。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完成房地产去库存的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

文章说,住建部和央行等部门自当尽职履责,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应对此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文章最后说,房地产行业体量巨大,涉及行业众多。在正视“地王”现象,为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房市降温的同时,应尽力避免由三四线城市引发的“房地产市场即将崩盘”的悲观预期。

2016年前5个月内,大陆一二线城市已经曝出118个地王。比如一线城市上海,5月份在郊区地带频出“地王”,距离市中心27公里处两块天价地成交价分别为每平方米37,675元(,下同)和38,291元;距离市中心15公里处出现54.5亿成交价的“地王”。

关于二线城市,今年前4个月的土地出让金超过1100亿元,占大陆土地总成交额的70%,同比上升280%。其中成交的15幅含住宅地块中,拍出7个 “地王”;苏州4月上旬拍卖的13幅地块出现3个 “地王”,合肥4月底出让6个地块,单日出让金超过110亿元。

对于房价地价涨势迅猛的情况,5月18日,苏州国土局出台“土地限价令”,对当时挂牌地块设置最高报价,对报价超过最高报价的,终止土地出让,竞价结果无效。5月28日,南京也效法推出了限价令。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导,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师杨科伟指,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苏州、南京、合肥、厦门等多市房价涨幅稳居市场前列,楼市量价走势仍将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在楼市步入白银时代的大背景下,房企投资方向逐渐趋同,重点聚焦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土地供应量难以匹配企业投资需求,“僧多肉少”直接造成了强二线城市逢土拍必出地王的尴尬局面。

不过,大陆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则表示,地王并不好拿,这段时间集中拿地的多为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但溢价过高,房企后续能否盈利还要打个问号。一线城市已经出现房价增幅趋缓、成交量下降等趋势。而且房价上涨过快,与地府调控方向相悖,调控政策可能会升级。

顾云昌称,5月份可能是土地市场年度高潮,后续要再出现地王迭起的现象比较困难。房企拿地会耗费资金,而且现在市场其实已经在质疑后续房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了。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 二线城市房价领涨应该不会传导到一线城市,预计这些城市很快可能面临升级的调控措施。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疯狂拿地推升地价,其实就像赌博一样,相当于通过借债和加杠杆的方式制造地王,然后推升周边的房价,这种方法的风险很大,一旦将来房价下跌,将面临金融风险。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刘毅

本文标签:, , , , , ,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