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星期四

中国银行业面临三大压力 不良资产加速暴露

中国银行业的高风险性日渐加剧。学者日前披露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盈利下降、资产结构异化严重、不良资产已进入快速暴露阶段三大问题。国际金融机构预警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损失可能会达到8万亿甚至更多。

6月1日,刊登经济学博士张涛的专栏文章《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三大压力》。文章称,本次危机以来,中国银行业却有别于其他国家,依然采取了逆周期的扩张,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资产总规模由2007年底的53万亿扩张至203万亿,8年间扩张了接近4倍。但自2015年以来,前期银行业反危机下的逆势扩张也逐渐带来诸多现实压力。

首先,不良资产压力快速增加

1.存量方面。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约2.1万亿,不良贷款率为2.04%。

2.增量方面。2014年和2015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增加了2,572亿和5,514亿,新增不良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由2014年的2.3%升至5.65%,而此前这一比值低于1%。

3.潜在不良方面。如果将关注类贷款视作未来可能的不良的话,2014年银行业不良和关注类贷款合计规模5万亿,到2016年一季度末已经升至7万亿,相应与贷款比值由5.6%升至6.7%。

上述变化均显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已经进入快速暴露阶段。

此外,过去5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余额由52万亿增至100多万亿,贷款占GDP的比重由127%升至147%。信贷资产如此高速地增长,逻辑上也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趋势。因此,当前摆在中国银行业的首要问题,如何有效地化解如此巨大的不良压力。

其次,银行业资产结构异化严重

危机前(2004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金融占经济的比重平均在5%;目前已经升至9%,即金融升和实体降并存,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金融空转很严重。

2012年起,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超过央行。到了2015年,央行开始缩表,而银行业不仅没有跟进,其资产规模反而加速扩张,但在银行业扩张资产的同时,它们给予非金融部门的融资占其总资产的比重却没有上升,反而由60%降至52%左右。

大幅增加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所占的比重——由10%升至25%。2005年以来,这类资产规模已经扩张了14倍还多,表明金融空转已经很严重了。

因此,摆在银行业面前第二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平稳地扭转这一异化的资产结构。

第三,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银行业在刚性利差支持下,多年来保持着高盈利,例如商业银行的税后利润在2003年时还不足330亿,到了2007年已经高达4,500亿。截至2014年商业银行税后利润已经超过了1.5万亿,2003年至2014年其税后利润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2%。

但是在当前不良资产快速上升压力之下,能够带来高收益的资产比重下滑,客观上降低了银行业资产的整体回报率;同时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还带来了银行业负债成本的变化。

估算结果显示:2013年底时银行业的净利差近3.1%,伴随过去两年来央行的多次降息,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银行业的净利差已降至2.11%;同时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为9.7%,到了2015年则进一步降至2.4%,表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已经发生了拐点性的变化。

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上述三个问题,均是在短期内难以马上得以有效化解的,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对于“去杠杆”态度的坚决,实际上为银行业继续通过新增资产来分担前期存量问题设置严格的政策环境。

文章最后说,对于银行业资产质量、结构和盈利三大问题如果不能找到有效途径的话,日后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乃至经济运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年的日本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被迫经历了多年的“失落”。

法兴: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损失可能会达到8万亿

近期加大清理银行坏账力度,由国家主导的一个“债转股”计划从3月初的大约1,200亿美元飙升至4月底的2,200多亿美元,不到两个月整整增加了1,000亿美元。这令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债务负担水平以及处理多个问题能力的担忧日渐加剧。

法兴最新的报告称,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损失可能会达到8万亿,相当于商业银行资本的60%,财政收入的50%,GDP的12%;如果问题持续发展,那么银行损失额可能更多。

今年2月,对冲基金黑曼资本管理创始人Kyle Bass曾抛出惊人言论,放言中国银行业股本亏损可达3.5万亿美元(约合23万亿人民币)。Bass还预期,中国银行业一旦再度遭遇巨大损失,将迫使北京和央行通过增发人民币来进行对冲,为此中国将有可能不得不加印价值10万亿美元的人民币。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人民币贬值一同来袭的风险。

来源: 责任编辑:孙芸

本文标签:, , ,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