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洲的水泥房挤挤挨挨,缠绕的电线将它们更紧密的绑在一起,以至于它们被称为“握手”建筑。这是深圳的城中村,是农民工的聚集地。
《纽约时报》报导说,白石洲是深圳五个自然形成的城中村之一,几十年来作为农民工的廉价屋聚集地而存在。这些农民工帮助深圳的快速经济增长。但是这个15万人聚居的拥挤社区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等待已久的拆迁计划终于要开始了。
对于渴望现代化的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像白石洲这样的城中村被视为肮脏和落后。官员们的目标是建立闪闪发亮的新住宅和商业区,以反映深圳的崛起。
这些新的开发计划将把白石洲的居民们连根拔起。白石洲处于深圳中心地带,一直被开发商们觊觎。重塑白石洲的计划始于2005年。在2014年深圳官员们划拨白石洲部分区域进行重建。白石洲中心的沙河工业区原定于今年四月末被夷平,但是一些原因延误了推倒的计划。
生活如常继续
62岁的浙江农民工吴振贵告诉《纽约时报》:“它迟早会被夷平。”他已经在沙河大楼东边一个店面卖了14年鞋。这附近的店面纷纷打出“拆迁大甩卖”的标语。
吴振贵沮丧的说:“我就继续卖我的鞋,少买一些存货,等著政府通知他们终于要夷平这个地方。”
直到最终时刻到来之前,白石洲的生活如常继续。夜间,女人们聚集到一栋集体宿舍旁边的一口井洗衣服。在划上“拆”字的空房子附近的小巷子里,有人架起台球桌,有人放电影。
54岁的华晨令是来自福建的农民工。她一个月前刚刚在白石洲开了一家水果店,尽管她知道她所在的建筑将被夷平。“我不担心拆迁。”她说,“我需要维生。我只是过一个月算一个月。”
弱势新移民的庇护所
《纽约时报》报导说,白石洲长期以来是深圳弱势新移民的庇护所。这里的租金比发达的邻近社区更便宜。这里的小学接受没有资格进入深圳公立小学的农民工孩子。
尽管拆迁的威胁长期以来悬在头顶,但是白石洲热闹的气氛和低廉的租金仍然不断吸引著新的企业甚至外国企业家。这里有设计室,精品店和年轻技术人员的黑客空间。新成立的精酿啤酒厂帮助打造夜生活的氛围。
玛丽?安?奥唐奈说:“对于年轻人而言,这里是令人兴奋的,时髦的地方。我们希望让他人看到,白石洲是多么充满活力和有意思的地方。”她在深圳已经生活了20年,并于2013年在白石洲共同创建了“握手302”,一家艺术工作室。
但是当局已经做好了拆迁的种种准备。市政府在2006年就规定,不能在城中村建新建筑。去年,一堵长长的2米高水泥墙沿着白石洲的主要马路竖起,巧妙的把拆迁区藏匿起来,也将拒绝关门的店面跟人流分割开来。
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灵魂
段鹏是一名来自四川的建筑师。他已经在深圳住了15年。去年他拍摄了白石洲居民们举牌抗议拆迁的60张照片,然后汇集成书,他打算将书呈交给深圳信访局,希望官员们能改变夷平白石洲的想法。
段鹏告诉《纽约时报》:“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灵魂,一个人们可以慢慢安顿下来、成长、扎根的地方。”他曾经在附近的城中村住了一段时间,直到2003年购买一套房屋。“深圳就像美国一样,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他们都需要一个生存、同化然后繁荣发展的地方。”
现在,新老居民们都如常生活,似乎忘记了附近打上拆迁记号的空厂房。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当局的蔑视。奥唐奈说:“直到消失之前,白石洲都在这里。”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孙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