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证监会宣布,针对大陆贫困地区的企业降低上市审批的门槛。此举引发业界聚焦中共证监会多年来过度把持审批权,认为审批权本身才是应该彻底解决的问题。
9月9日,中共证监会发表文件称,贫困地区企业的IPO、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放宽审批,也就是说,贫困地区公司上市不用排队。
具体来说,一些贫困地区的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
主要针对对象是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 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的企业。
另外,注册地在贫困地区的企业申请在新三板挂牌、发行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实行“即报即审”。
分析:审批权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财经人士王培霖9月13日发文表示,这个消息很具讽刺意义,表面上是证监会放宽对贫困地区企业的审批,像是在“扶贫”,实际上证监会紧紧抓住审批权,及其所导致的股市乱象才真正是大陆股市的最大障碍。
中共证监会最应该做的,是彻底放下审批权,实行注册制,但目前看仍然遥遥无期。
注册制是指申请上市的公司公开一切相关信息和资料,递交给主管机构审查,而主管机构只审查信息和资料是否存在虚假、误导或者遗漏,不得以公司股价、公司前景为由拒绝其上市,由市场来决定上市公司的价值。
这与目前的核准制截然不同。公开资料显示,大陆股票发行制度在1999年由审批制变成核准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形式上发生改变,但实际上“强调审批权”并没有变化。
这导致核准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过分强调人为因素;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实质性的加强;信息披露缺乏公开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表示,大陆监管部门长期注重审批,而非信息披露,造成大陆股市成了权力寻租场,同时普通投资者仍然处于信息弱势,这与国际社会有很大不同。
王培霖在文章中表示,注册制是把上市权力交给市场,由市场自行判断企业价值,而目前的核准制是由(中共)证监会决定谁上市。
这种紧紧把持审批权的做法导致审批权成为抢手资源,企业为迎合权力、满足证监会的上市门槛,进行暗箱操作,比如大搞财务数据造假、过度包装、过度融资等。
而最终企业上市后,投资者无法了解其中的风险因素,成为最终的利益损失者;而一些原本经营不善,甚至亏损的企业,上市后成为垃圾股,再利用炒作壳资源获利。
再有,股市的不健康发展,导致很多大陆投资者转而投资楼市,这也是十多年来大陆楼市持续“高烧”的主因。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刘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