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先生在首届《思想中国论坛》上的演讲,从新被大陆媒体翻出来,认为对照当下的经济变化和政策方向,依然有启发性。
他在论坛上发言表示,就他多年的研究和教学中发现,目前经济学界不缺理论也不缺数据,缺的是常识;政策制定部门也不缺建议和谋士,缺的同样是常识。他盘点了四个常识,常识一:中央银行印钞票不能创造价值,仅仅转移价值,仅仅是价值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转移、价值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转移。不然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会有经济问题。
常识二:财政部门不创造价值。财政的收入来自于企业和个人,财税政策仅仅是财富的重新分配,是财富在父辈和子孙之间的重新分配,是财富在国有和民营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
如果财政靠借债增加支出,这就是典型的财富的代际转移支付,而债务积累的后果,我们都知道,很可能是希腊那样的财务和金融危机。
常识三: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场高,这里讲的中央计划包括各式各样的规划。因为政府官员既没有足够的激励,也没有足够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制定比市场自发配置更加高明的方案。这个常识在30多年前的市场化改革的时就一再强调。
常识四:由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创造价值,由于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比市场低,所以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依靠宏观政策来实现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只有增加资源投入或者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
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道路就是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是创新。宏观政策对于潜在GDP,要么没有影响,要么更糟,可能会伤害经济长期的增长潜力。
他认为,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有意无意在忽视和否定常识,用经不起推敲的假设和逻辑代替常识,在政府热心倡导下,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最重要的宏观问题,也就是长期增长,转移到经济的短期稳定,将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从企业和个人的创新转移到了政府官员的规划。
他进一步表示,为了扭转这个倾向,有必要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重构的第一步是提出正确的问题,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要将宏观经济研究的重点,从短期波动和反周期政策坚决地转移到经济的长期增长上来。
他还认为,必须看到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致命局限性。主流宏观经济学在没有周期理论情况下,提出了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没有政府理论的情况下,提出了政府干预的主张。这些理论上的先天不足,使宏观政策在现实执行中走向了预期目标的反面。
许小年的这篇《中国经济学界不缺理论不缺数据,缺常识》文章,从去年开始不时被大陆媒体从新翻出来,作为当下经济的一种参考。
新浪实名认证的大陆资深媒体人“胡同小串”近日在网上披露了许小年更大胆的言论:“中国不仅要解散发改委,还要解散至少一半的部级单位,解散2/3以上的公务员,解散99%本应由社会运营的‘社会团体’和‘事业部门’,如团委、妇联、作协、文联、红十字、工会,解散各种官方背景协会,解散注京办。中国需要解散的太多了!”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骆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