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日星期三

假理财产品的背后 是影子银行危机

作者:孙骁骥

最近,民生银行30亿元理财产品造假案引爆舆论。人们在银行的内部监管如此松懈的同时,也对于属于正规金融系统的银行在理财投资产品方面“玩得这么开”感到有些惊诧。

实际上,这种惊诧更像是一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表现。这些年“坑你没商量”的民间理财,已经让老百姓伤透了心。它们玩的套路,与民生银行的假理财产品根本就是同宗同源。

普通读者当中应该有不少人过去这些年接触过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通常以远高于银行利率的年息率来吸引,并且为了让的产品看起来显得“靠谱”,这些机构通常都挂着有一连串的银行、政府、监管机构授予的金融牌照,给人的感觉是“很靠谱”。

最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信用牌照有不少居然是真的。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警惕,如果连国有银行都可以这么随随便便不加审核的颁发信用牌照给民间金融机构,这件事情至少说明,银行作为一种金融机构本身的信誉就存疑。那么,信用存疑的金融机构发售的理财产品,其真实程度当然也应该存疑。

但是,普通投资者在高额的利息面前失去了基本判断力。中国人,一辈子穷怕了,也苦怕了,只要有一个不劳而获,迅速增加财富的机会,即使冒险也愿意尝试。再加上进去看到了民间机构办公室里边金光闪闪的牌照,再观看如传销一般的理财产品宣传片,基本上就开始迫不及待掏钱,眼里只看得见对方宣称的“年化20%以上”的高利率。然后开始回家坐等收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传出这家民间金融机构已经溜之大吉,投资者的钱被席卷一空,只留下一座空空如也的办公室。你连说理都没处找人去。

在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影子银行的破灭》中,曾记录了在中国湖南长沙前几年发生的真实一幕:某家民间金融机构卷款跑路,愤怒的投资人冲进这家金融机构的办公,发现一片狼藉的房间内满地都是理财产品的宣传册、横七竖八的办公桌椅,之前挂在墙上的信用牌照被扔在地板上。但是,人和钱,已经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踪迹。投资者只能欲哭无泪。

有意思的是,当纪录片中的记者采访某位民间金融理财从业者时,对方却明确的说,宣传利息高达20%的从业者自己都不相信,这些理财能够为投资者收回本利。中国真的存在这么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为了钱,也只能昧着良心行骗,用尽各种手段包装所谓的理财产品,然后卖给毫不知情的投资者。

这种情况在中国到底有多普遍?答案是十分普遍,民间机构通过发行各类理财产品的融资已经形成了庞大而高的影子银行系统。在金融“去杠杆”的今天,我们发现杠杆最高的地方恰恰是这在正规金融系统之外的,很难被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披露,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在2008年以后发展迅速。中国天量的货币发行,使得社会产生了大量融资贷款,而传统银行无法承载这些金融需求,所以,非银行的金融中介开始大举介入。从2008年以来,影子银行业务增长三倍多,在整个社会融资增长总量中占一半,甚至超过了传统银行贷款。

如果我们把现在的民间网络金融公司、小额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等非官方的金融机构加在一起,就可以看见整个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庞大体量。早在三年前,影子银行规模就已经达到41万亿元,占到GDP总量56.8%。这些持牌或者不持牌的金融机构通常都在监管的视野之外,并且是用资金以小博大,玩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其中蕴藏的监管套利和系统性风险不言而喻。

当然,在前些年,这种所谓系统性的风险还并不高。08年以后中国房地产开发的火爆,使得众多的金融机构把资金借贷给地产开发商,回本盈利的速度都很快。但是随着房地产开发的逐渐冷却,楼市被冻结,这些贷款给民间地产开发商的借贷机构开始越来越难以收回贷款本息。这个时候,一旦投资者要求兑现,就会引发系统性的危险。

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大家眼里看到的就只有金融机构承诺的高回报率,人们却并不了解这些钱到底被金融机构用去做了具体什么样的投资。

也许你会问,这些很难被控制的民间机构为什么能拿到金融牌照,并且通常会有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这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传统银行要扩展融资渠道的原因。也就是说,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泛滥,这本身就是促使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在2010年以后,很多 大陆银行达到了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监管规定,在没法迅速扩大存款金额规模的情况下,就只好透过影子银行系统来寻找替代性渠道,以此来满足市场上旺盛的信贷需求。

总之,前几年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因为实际的贷款需求以及宽松的信贷政策,开发出了花样翻新的各类理财,其实很多是为了基建和房地产融资。这套路,前几年勉强行得通,但放到今天,就显得特别不靠谱。

时间走到今天,房地产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风向大变,央行收紧资金,房地产被严格管控。目前这个情况,按照官方的说法,金融监管必然出现“压力和阵痛”。做好“阵痛”的准备这个说法不仅仅是说银行要阵痛。你要知道,金融机构的一点小小的阵痛,对于投资者和老百姓而言,就不是阵痛,而是伤筋动骨的大痛。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之前的影子银行烂摊子其实就是传统银行自己搞出来的,现在也只有他们自己来收拾残局。但在这个过程中,收拾残局的成本最后恐怕需要投资者们支付。

无论是民生银行的“假理财”,还是国海证券的“萝卜章”,都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后面这类事件会越来越多。如果你之前有购买过类似的理财产品,无论是通过传统银行还是民间机构,都请做好最坏的打算。

来源:搜狐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