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共要在短期内发行大约一万亿专项地方债券,大陆经济师指,中共此举会造成民生类商品涨价,通胀焦虑感开始爆炸。外媒指,近期中国不少常用药近期出现大幅涨价的情况,有些甚至上涨了十几、二十多倍。有评论认为,这与中国政府“放水”有关,担心若持续下去会出现经济滞胀的情况。大陆学者表示,“贸易战无疑在民众中引起了恐惧”。
中共“放水”物价开始疯涨
自由亚洲电台8月23日另一篇报道指,中国不少常用药近期出现大幅涨价的情况,有些甚至上涨了十几、二十多倍,蔬菜水果等价格也在上升。
上海的赵女士表示,“药价最近已经公布出来了,好多药价涨了,而且是经常在用的药,涨的幅度也蛮大的,有的涨十几倍、二十多倍都有。昨天刚刚公布,因为原材料都涨了。付出去的钱就比原来要多好多了。”
《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的报道说,过去一个月,多种原料药的价格暴涨数十倍。如一则主要用于鼻炎、皮肤黏膜过敏及缓解流泪、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的原料药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价格从400元/kg暴涨到23300元/kg。
报道引述专业人士表示,此次暴涨,除了环保和人工费用上涨外,主要是人为因素垄断造成。经销商通过垄断抬升价格,最终全部转嫁到下游制药企业身上。
除了药品外,水果蔬菜等食品价格近期也有不小幅度的上涨。赵女士告诉记者,火龙果的价格最贵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2元一斤,比几个月以前上涨了近一倍。
北京经济学家赵晓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物价的上涨与中国政府的“放水”行为有关:
“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中美贸易战之后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然后这种情况下再次开始新一轮的放水,可以说是整个物价上涨的背景。不是所有产品一起上涨,可能粮食比较快一点,药材比较快一点,然后一点点传导到其他地方。”
中共央行、财政联手超发货币
陆媒《环球老虎财经》8月23日报道,今年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财政要更积极、货币“维持稳健”的“双宽”格局。
8月初,中共央行部署下半年工作,对长期货币政策的措辞从“流动性合理稳定”改为“流动性合理充裕”。
报道称,政府一手大量放水,一手指导地方债利率提升;中共财政部继要求地方政府加快专项债发行工作后,更针对发行利率做出指导,要求地方债承销商投标利率较相同期限国债前五日均值至少上浮40个基点。
短短一周内,地方债公开发行市场就印证了这一点:8月14日,厦门2到20年地方债利率较下限上浮1到40基点;8月16日,广东发行5、6年期土储债,利率上浮40个基点;8月17日,江苏省3、7、10年债券专项地方债利率较下限上浮40个基点;8月21日,浙江地方债发行三期利率普遍调升40个基点。
此外,新增专项债还在发行节奏上作出严格规定:8月4000亿,9月5000亿,3季度完成全年80%,10月则需要全部完成专项债年度发行目标。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师姜超认为,在生产力旺盛,需求却没有显著提升的大背景下,以价格上涨驱动利润率的做法,成了如今各路社会资本能够想到的唯一出路,价格勾结成了通往价格上涨的捷径。
报道说,这个结局无非是股票残了,P2P爆了,房子不炒了,消费端的价格上涨却如火如荼,民生类涨价,通胀焦虑感开始爆炸。
美中贸易战升级中国学者:已引民众恐惧
德国之声8月23日报导说,中国民众数周以来不仅仅一直在讨论并紧张地猜测中美经贸摩擦可能带来的后果,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为最坏的结果做准备。尽管有严格的外汇管制,还是有很多人想办法将手中的人民币换成美元、欧元或黄金。
报导说,据称有一名基金管理人试图携带大量金条离开中国大陆,虽然官媒的宣传在控制舆论,但诸如此类的案例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只会把焦躁不安的气氛炒得更高。
报导援引人民大学教授黄卫平的话说:“贸易战无疑在民众中引起了恐惧”。
美中贸易摩擦以来,大陆的股市、汇市一直下挫;股市从4月至7月的4个月间暴跌27%,人民币贬值逾8%;市场弥漫着悲观情绪。
据自由亚洲电台日前报导,中共广电总局要求陆媒少报导股市,不唱空、不做现场连线、不深度解读、不评股价走向、不渲染恐慌、不得用“暴跌”、“崩盘”等用语。
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来源: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