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繁荣已经结束。生产率的持续疲软和即将出现的人口结构问题将阻碍中国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
一个社会的商品和服务生产需要工人、原材料和资本。随着社会对这些生产要素使用规模的增加(包括增加劳动力人数、延长劳动时间、开采和消费更多原材料以及增加对更多机器和技术研究的投入),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
自邓小平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提高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方面的成就堪称典范,但在改善生产效率方面的成效则要差得多。根据日本一桥大学(Hitotsubashi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伍晓鹰(Harry Xiaoying Wu)的估算,自上世纪80年中期以来,中国的潜在生产效率根本没有改善。实际上,他估计,中国企业目前的生产率比2007年时反而低了15%。
问题在于中国政府对投资决定进行广泛且持续的干预,而且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2012年底以来,面向中国国有企业的新增贷款占比已经从50%左右攀升至超过80%,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却因政治原因受到挤压。虽然政治状况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带动生产率出现1978年那样的新一轮爆发性上升,但这不是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而生产率出现零增长、甚至持续下降的可能性则要大得多。
中国实施政治体制改革至少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中国人口前景的根本性改善在理论上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中国的人口增长给经济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不过最近几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从1978年到2013年见顶,中国20-59岁的人口数量从4.34亿增至8.55亿,增长近一倍。中国在此期间的总人口增长几乎全部来自青壮年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
一个社会的人口数量增多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就变得更富裕,尽管这可能有助于提升商品和服务产量,用于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不过,增加就业人数确实能够提升生产能力。如果需扶持的儿童和老年人口相对较少,提高所有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会更容易一些。
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处于适合年龄段的就业人口。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年龄较大的工作者则不太可能产生新思路或适应新技术。经济学家发现,40-49岁年龄段就业者的占比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产率增长。例如,专利申请者就主要集中在这个年龄段,最优秀的管理者通常也是那些既不太年轻也不太年老的人。
美国婴儿潮一代的诞生和老去与1960年代以来美国生产率增长变化之间的关联很能证明这一理论。经济学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生产率之间的这种总体关系放在其他地方也能够成立,包括在欧洲和日本。在中国也一样,中国的人口结构曾对经济增长十分有利。从1978年到2013年,40-49岁就业者在就业人口中的占比提高了一倍,在2013年达到峰值。在此前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中国人口总体增长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40-49岁年龄段人口的大幅增加。
然而,人口结构带来的增长动力已开始逆转。目前,20-59岁的中国人口数量已较2013年的峰值水平缩减约0.5%,而40-49岁的中国人口数量已下降10%。
人口结构并非定数,但联合国在其《世界人口展望》(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报告中得出的基线预测暗示,情况只会变得更糟。到2049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较当前水平萎缩25%,而40-49岁的中国人口数量将进一步下降30%。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设定的实现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时间。
然而,在此期间中国的总人口数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减少,而老龄人口则迅速增加。预计到2049年,中国7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7%升至20%。这将给处于劳动年龄的中国人带来沉重负担,他们需要牺牲自己的消费来赡养老人。
本世纪下半叶的前景看起来则更为黯淡。虽然提前太长时间进行的人口预测可能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但基本预期是未来8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一半,而7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加近两倍。任何社会都没有经历过这种程度的人口转型,尤其是从中国这种低发展水平开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难想象中国能繁荣起来,长久保持就更难了。
来源:华尔街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