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共官方公布了两个数据:1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这两个数据的下跌令经济学家大吃一惊,纷纷发出警告:中国经济通缩风险正在上升。经济学家为什么这么担心呢?这两个数据的下跌显示经济市场的需求弱了。需求弱了,什么都跟着下来了:消费者不愿意花钱了,企业不愿意生产了,与此同时债务和成本却上来了,也就是做什么亏什么,日子越来越难过。通缩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死症”,所以,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已经跌入一个“死亡螺旋”。
中国市场需求弱了;衰退也跟着来了
1月10日(周四),中共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9%,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2.1%,为六个月最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则上涨0.9%,远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1.6%,创出2016年9月以来最低水准,当时为0.1%。
这个数据令经济学家大吃一惊,纷纷发出警告:中国经济通缩风险正在上升。
经济学家为什么这么担心呢?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价格调节的就是供需两侧,这个数据下降了,看起来是好事,东西便宜了,谁不高兴?可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那时因为消费者手里没钱了,或者是收入比以前少了,或者是来钱来的没有以前那样容易了,他们就不愿意消费了;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样衡量着企业的再生产和再投资的意愿,这个数据下来了表示生产商生产需求的降低。这就是所谓的通缩,通缩来了,衰退也就来了。
通缩之前一般都可能有一个繁荣期,那时经济快速增长,干什么都赚钱,银行手里的钱都想着快点放出去,企业也愿意借更多的钱投资,所以大家背了一身债,只是繁荣未退,这些债务很有希望转变成财富,所以潮涨了,大家都在游泳。
中国过去繁荣过的东西很多,股市繁荣过,房地产繁荣过,P2P繁荣过,共享单车繁荣过,连蔬菜类的大蒜和生姜也繁荣过,结果呢?股市进入漫长的熊市,房地产进入寒冬,P2P崩盘无数,大蒜生姜被打回原形。
中国的经济是中共主导的,那些繁荣都让少部分利益阶层得去了,结果是制造了巨大泡沫,并没有经济效益,一个意外打击,这种繁荣就变成幻灭。
有人说,2018年,川普发动的贸易战重创了中国经济,这犹如“渔阳鼙鼓”,惊破了一场“中国梦”,本来就危机重重的中国经济,陷入重重“惊涛骇浪”。
通缩引发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在通缩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原来背负的债务成本会增加,借贷的实际利率会增加,也就是一切成本都上来了,但效益却下来了,因为市场没有需求,你造出的东西很有可能卖不出去。
看看苹果的业绩,三星的业绩,汽车企业的业绩,你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通缩的核心问题就是需求减弱了,跟着什么都弱了。
中国大型投行中金公司日前发布报告称,需求大幅放缓后,国内通缩压力快速上升,PPI可能加速下探并于二季度转负。
中国金融40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日前撰文表示,如此低的价格价格水平是需求不足的表现,从历史上看,与这样的价格水平相伴随的,是经济低迷、工资、利润和税收的大幅放缓,企业债务压力凸显。
他说,目前已经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还远不足以弥补前期化解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相关政策带来的信用收缩,经济仍在下行通道。
有效需求减弱;银行信贷效果有限
为了遏制经济放缓势头,中共开始加大基建支出,释放银行资金促进放贷,尤其对小微企业和民企放贷。
不过,著名评级公司标普对此表示怀疑。
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俞靓表示,尽管定向激励措施和政策指引陆续出台,中资银行或将对民营企业的放贷意愿重新评估,但最终能否刺激信贷大幅增长依旧是个问号。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处于信贷末端的民营企业对对新增投资或贷款的有效需求亦在减弱。
俞靓认为,考虑到当前的杠杆率水平已经较高,兼顾有力刺激且不额外引入金融风险的空间已较为有限。
减税救经济未必有效
为摆脱经济衰退,中共高层想起了民企和小微企业的好处,这些企业承担了中国80%以上的就业。为此,1月9日,李克强宣布了小企业减税的新措施,以稳定经济和就业。
不过,穆迪似乎并不这样想。
美国环球集团有线电视财经频道(CNBC)1月10日报道,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助理副总裁兼分析师Christian Fang表示,中国为同时面对美国的贸易战,以及经济放缓,在政策上渐从去杠杆项增长转移,但“中国提出的政策中,部份工具尚未经过测试,例如减税,我们不知道企业和消费者会如何应对减税”,尚不确定减税是否会刺激支出和消费。
CNBC指出,中国在过去几个月宣布了几项扶持经济措施,包括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如大幅削减营业所得税率和提高税收门槛,以及大幅降准,但刺激措施也可能带来更多债务。
中国经济或跌入“死亡螺旋”
通缩是经济的一个“死症”,就是无论你怎么高明,有怎样的妙药灵丹,也救不回一个要死的人。鉴于中共已经实施了货币、信贷等刺激措施,并加大了基建投资力度,但这些措施的有效,还需要一个有效市场的支撑。
中共几轮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增加的投资和超发的货币并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没有产生利润的回报,无非是推升了房价和物价,产生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泡沫,同时堆积了大量难以偿还的债务,在这种背景下,大规模刺激只能是一条死路。
因此,无论是加大印钞力度,扩大信贷,还是对企业进行减税,由于市场需求的疲软或成效难以预计,都可能无法阻止经济的继续下滑。
这就形成了经济学家所认为的“死亡螺旋”。
根据高盛(Goldman Sachs)的解释,一国经济面临死亡螺旋是指,债务持续上升,但经济却无法成长。具体情况是,当一个经济体处于更高的负债率和更深的经济衰退时,经济主体要对债务承担更高的利息,但由于市场需求匮乏,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利润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降低,银行偿付能力变低,等等这些因素将形成恶性循环。
来源:阿波罗网陆凡客综合报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