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俊杰
随着3月份的结束,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都已经披露完毕,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银行,中国银行们的利润,几乎占据了上市公司所有利润的一半,而工农中建交,现在加上邮储这六大行,利润加在一起破了万亿,基本又占据了所有银行利润的多一半。而银行们赚钱的方法技术含量并不高,基本就是靠净息差,跟实体经济形成跷跷板,这一直就被市场所诟病。可以说银行们越赚钱,就说明经济越冷,银行利润越高,说明其他产业越是萧条。
2018年的情况来看,六大行合计为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规模达到19.56万亿,比2017年还增长了17%,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了绝大多数,共计17.66万亿,如果从新增贷款来看,六大行合计5.13万亿,也是一半2.53万亿都给了个人住房贷款,还有3710亿给了房地产产业贷款,占到7%,也就是说将近6成的新增贷款,都给了房地产。所以,这也难怪去年大家感觉经济很差,一边喊着房住不炒,但银行还是把大多数的贷款,都给了房地产,留给实体经济的新增贷款只有4成。
如果分银行来看,建行是最多的,这也无可厚非,他把61%的新增贷款,都给了个人房贷,工行是54%,中国银行是49%,农行竟然也有43%,不知道该表扬也好还是该批评,因为2017年的时候,农行更是高达57%,今年还算是收敛了不少。所以说,我们不管是什么银行,也不管名字叫什么,本该扶持什么产业,现在大家都在不遗余力的发放个人按揭贷款。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大家认为个人按揭是个好项目,是个长期可以下金蛋的鹅,手里有房子抵押,最高只放70%的贷款,这样很安全。而且周期很长。还源源不断的产生利息收入。基本属于是躺着赚钱的项目,只要能揽到储蓄,转手放出房贷,就有明显的利差,增加了利润。跟无风险套利差不多。现在银行也不会考虑风险的问题,他们大概也不相信房子能在短期内跌幅超过3成。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这肯定是个好生意,但是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去看,这绝不是什么好事,大量的资金进入了个人按揭市场,个人在不计成本借钱买房子,这么多年来,已经不断的推高房价。居民杠杆率已经超过了50%,其实宏观风险已经显现,如果按照可支配收入计算,很多地方的居民负债比上可支配收入的负债率已经超过了100%,只要经济下行,经济波动就很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家不是不想还债,而是还不起了。个人按揭看似很安全,只贷出了70%,在房价跌30%之前,把房子处理掉银行依旧很安全。但是房子的处理周期很长,即使法院进行拍卖也没有那么容易,最近法拍房数量已经明显增加,而且处理周期已经越来越长,这都不是个好的信号。把钱借给没有能力还款的人,无论你用什么办法规避风险,设计多么严密的衍生品,最后一定出现问题,风险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被延后,你越是把它压后,他的核爆威力也就越大。
另外,银行躺着赚钱太容易了,所以就没有什么动力去支持实体经济了,企业经营贷款跟个人按揭贷款比,完全没有优势,经营贷相当不确定,而且周期还短,抵押物缺失,银行信贷经理们需要审核大量的资质,还要对还款负责。工作量相当大,而且经济下行,风险还越来越大。所以没人愿意触这个霉头,那边盖个章就躺着赚钱,这边要跑十几趟审核一大堆材料,还要催着还款,那边利息一收就是几十年,这边每年你都得提心吊胆的去催债,还得审核新的项目。所以有个段子说,信贷经理一看到经营贷的企业主支支吾吾,说不出钱的用处,他们就会很踏实,知道他十有八九拿去买房了,而一旦企业主非常坚定的说要去创业做生意,银行信贷经理们就要再考虑考虑了,得想办法找个理由拒绝这笔贷款。所以,数据上虽然是一多半增量贷款流向了个人按揭,但其实可能数量还远不止这些。不排除有些经营贷,也绕道进入了楼市,去炒房了。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如果把大量的钱都用于买房,资金进入不了实体经济,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会长期处于贫血状态,这也就是我们看到,2018年大家都感觉经济很差。一些中小创的公司,都不断的质押股份,最后引发了质押危机,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长期得不到贷款,不得已而为之。有些不错的企业,本来经营良好,但也遭遇了银行的抽贷,结果陷入了危机。被迫收缩,裁员,关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金融躺着赚的钱越多,经济就会越完蛋。既然这些银行都是官办性质,就更应该给点政策指导。不能总是国有金融和地产绑在一起与民企争利。本来政策上就限制了民营银行的发展,不能自己给自己输血,官办的银行,依靠政策红利,还躺着捞钱,那这市场经济还怎么搞?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股份商业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你爱怎么搞就怎么搞,怎么赚钱怎么搞,这就是市场经济,也是说的通的,但是六大行,最好别太任性,你得多为经济做点贡献。否则,经济复苏会越来越短,下行压力会越来越大。
来源:齐俊杰看财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