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星期四

为什么中国能创业却不能创新?麻省理工学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直以来,人口大国中国都顶着”能,不能创新“的评价,遭受多方诟病。

相较而言,美国成为了创新与技术的发源地。其中,顶尖高校起着关键作用。

学院(MIT)为例,通过大学、产业与政府相结合的“三螺旋模型”以及独特“孵化体系”,MIT构建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让校友得以将自身的创新转化为创业。

大学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创新与创业,所以创业型大学往往在科学创新方面实力不足。

但MIT的经验证明,一个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大学不仅能够在创业方面独树一帜,还能在方面引领前沿。

究其原因,在于MIT打通了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二者不断融合、助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直以来,谈到美国,是智力资源的源头,是技术、创新、资本聚集地。而谈到,则是人力资源的源头,、产能的聚集地。

而今,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步衰减、传统经济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启动自主创新,在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领域迎头而上,成为中国唯一的出路。

美国(MIT),世界理工类高等学府中一枝独秀,建校150年来,为美国培养造就了大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截至2017年,MIT共产生了8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这些著名人物的身上无不闪耀着思考与创新的光辉。

身为创新的思想领袖,MIT为大众提供了一套完全原创的、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来建立“创新文化”,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创意制造的“工厂”

每年的12月底到来年2月初的这段时间,是MIT的独立活动期

独立活动期是MIT学生最自由的一个多月,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创意在这一个月也特别活跃,有些甚至转化成了创新甚至创业,人公司iRobot就是这样创办的。

1988年1月,MIT的学生发明了一种,叫“辨认罗德”(Recognize Rod)。

学生们把MIT人工智能专业一位叫罗德的教授的头像印在纸板上,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向罗德教授“发射”。

游戏规则是,不管罗德教授的头像放到哪里,机器人都应该在1分钟内辨认出此头像是不是罗德,如果是,那就可以对准罗德教授的鼻子打水枪。

这个游戏开始时,参加者寥寥无几,罗德教授知晓此事后决定“牺牲”自己,发出通知:“每天下午4点到5点,我将会取代我的头像出现在技术广场,你们可以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对准我。”

他说到做到,每天下午4点,罗德坐在那里和学生谈笑。

一个星期过去了,他的衣服基本是干的。大多数机器人1分钟内还做不出设计目标的判断,因为它们还无法辨认谁是罗德。

就在独立活动期快结束时,一个叫海伦的女生,第一次射中罗德的鼻子。海伦坐在罗德的旁边,水枪只射罗德,不射海伦。

第二个学生科林设计的机器人也开始了辨认游戏,但却故意将水射到了罗德教授的裤子上,罗德教授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也颇为无奈,只得与学生们一同玩笑。

不久,参加“辨认罗德”游戏的优胜者科林和海伦,从美国国防部拿到5万美元的资金,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在MIT校园内,创立了iRobot公司。

该公司现已成长为全球知名的机器人公司,他们制造的扫地机器人在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台

MIT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工厂”,而且,这些好的创意往往会带来创业机会与商机。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MIT激发创新、鼓励创业的适宜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型”

建校一个半世纪以来,MIT的创新性研究一直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在电话、电磁、雷达、高速摄影技术、办公室复印机、癌症治疗、电脑、互联网、人类基因序列的破译、激光、时空穿梭等方面,MIT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或许是MIT在创新方面的成就过于耀眼,致使外界对它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科技创新的一面。其实,真正了解MIT的人都知道,它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创业

MIT利用其创新成果进行创业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和它在科技方面的成就相提并论。在社会经济领域,MIT更为闪亮的名片,是其近乎传奇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在这方面的领导地位。

截至目前,MIT校友创办的公司年营业收入总和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将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可排在全球前20

其中有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500强公司。例如:通用汽车、惠普、英特尔等。

此外,还有一大批在业界领先的企业均为MIT的校友所创办,如:飞机制造巨头麦道,半导体产业的巨无霸德州仪器,

国际数据网络的先驱和领导者3COM,剃须刀行业领头羊吉列,

全世界最大的信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IDG,

国防产品方面的领军企业雷神公司等。

科技创新是MIT校友公司创建和成长的基础与核心。正是因为科技创新基因,MIT校友公司在市场上表现出独特的竞争力,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复制和超越。

MIT校友公司中,有竞争力的公司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这与MIT“科研立校,技术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是一致的。

MIT创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本钱,就是“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MIT自身的研究,这就是MIT独特的创新创业模式

它追求科学创新的精神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植性文化,而且常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许多创意在校方的引导与帮助下,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并成功实现了创业。

因此,MIT积淀下来的创新气质是其创业的基础,亦是其创业的源泉所在。

MIT开创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在美国学术界具有独特的地位。在该模式中,MIT实现了在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教学以及学校收益的最优组合。

这一“大学-产业-政府”模式被称为“三螺旋模型”,即MIT与产业界、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建立了新型交叉的互补关系,三者间存在着一种共生性。

为此,MIT始终把产、学、研活动视为一而三、三而一的活动——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空间上并列开展。

一方面,MIT通过接受政府、产业界的资助以及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来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MIT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政府、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科技成果,为本地产业升级服务,不断创造新公司和新企业,服务当地经济。

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经过多年的发展,MIT的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走向成熟,释放着MIT特有的创新能量。

MIT从创新到创业一般经历7个阶段:创意、技术发展、商业化计划、企业计划、形成企业、早期成长、高速增长。

为迎合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先后建立了六大独立运行、各有侧重、有效互补的机构,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孵化器体系”,在推动大批高素质人才参与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推动创新创业的实现,MIT具有一套创新创业流程,各种项目和组织构成了MIT内部的创业体系1.有最初鼓励发明创新的莱梅尔逊项目、媒体实验室;

2.有负责申请专利、为初创公司发放牌照的审批部门和技术许可办公室;

3.有帮助改善商业企划、组建公司的列格坦中心;

4.有通过匹配业内人士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长期指导的服务机构,以及将创业服务贯穿始终的创业中心。

正是这一生态体系,架起了从创新到创业之间的桥梁,不断推动MIT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

成立于1980年的MIT媒体实验室,就是其创新创业模式成功的一个范例。

它致力于研发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其中很多属于最前沿的科技发明和概念性产品,因此很多发明都很“不切实际”,如研究仿鱼类行为的氦气飞艇、悬浮于空中的立体影像、会交谈的计算机、被程序化的乐高积木……

该实验室采用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每年的研究计划超过400个,多与社会的日常需求紧密结合,为竞争激烈的产业提供创意。

实验室里到处都弥漫着创新的活力,跳动着数字时代的脉搏。

就如媒体实验室一般,MIT对创新创业始终抱着开放和赞许的态度,对创业者给予莫大的支持,老师和学生参与创业不仅合规,更能赢得尊敬和羡慕。

丰富有效的

创业、创业俱乐部

1. MIT独特的创业课程

MIT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其独特的创新课程。

20世纪60年代,MIT斯隆管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新企业家”,由既是学者又是成功创业者的理查德·莫尔斯主讲。

1990年,斯隆管理学院整合MIT的创业课程和相应的学生活动中心,为那些有创业志向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帮助。

1996年,MIT创业中心成立,负责MIT创业教育的教学与发展,致力于开展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和学术研究。

学校实行终身教职的“双轨制”,招聘在创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教授、专家学者来中心任教,与那些学术性的教授形成呼应,共同为创业者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育和帮助。

目前,这种“双轨制”几乎被所有顶尖的商学院所采用,以组织和管理相应的创业项目。

2011年11月,MIT创业中心更名为MIT马丁信托创业中心,为MIT的创新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业项目有了显著增长,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MIT马丁信托创业中心官网

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三:1.面向MIT所有师生。

创业中心虽然设立于斯隆管理学院,但它为MIT所有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课程和指导。

2.整合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双轨教育。

在课程设置以及指导老师的构成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3.立足现实问题,鼓励学科交叉。

创业中心着重强调从现实的需求出发来进行创业,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一起合作创业,特别是管理类学生和自然科学类学生的合作。

这使得MIT培养了大批既具有工程、生物等专业技能,又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学生对创业需求的增加,原本唯一的“新企业家”课程不断延伸,形成了理论、实践、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市场营销、产业聚焦等多种模块的众多创业课程。

由学生创办的新企业不仅数量越来越可观,影响力也令人刮目相看。如马丁·特拉斯特创立的马斯特工业公司(全球最大的服装),罗伯特·斯旺与合伙人创办的Genentech(全球著名的生物科技公司)等。

许多在创业理论与实践上有着丰富经验的教授、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也不断加入到这些课程中来,他们通常无偿地与年轻创业者分享他们的经历与见解。

到2011年,各类创业课程已超过30门(还不包括“创意平台”的短期课程),注册学生已经超过2500名

Genentech官网

2. MIT的创业俱乐部

除创新课程外,创业俱乐部也在传承MIT创新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MIT的创业俱乐部有20多家,它们将学生、校友和创业专家聚在一起,已经系统地融入到MIT创业中心的创业教育活动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

俱乐部设计的各种创业大赛,形式多样,其中包括久负盛名的MIT$100K创业大赛,激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充分发挥天赋和奇思妙想,大胆开发创业方案,亲身体验资本的创造过程。

MIT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学生均积极参与这些创业俱乐部的活动,由此激发的创新创业热情遍及整个MIT。

MIT$100K创业大赛自1990年创办以来,每年诞生5-6家企业。在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有46%出自此项比赛。

如今,有着20多年历史的MIT创业大赛,已经成为美国顶级的商业计划竞赛。它之所以有地位,是因为大赛不只是每年评出优秀方案并颁发奖金,而是尽全力支持和鼓励优秀的书面创业计划发展成实际运营公司。

大学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创新与创业,所以创业型大学往往在科学创新方面实力不足。

但MIT的经验证明,一个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大学,不仅能够在创业方面独树一帜,还能在科技方面引领前沿。

究其原因,在于MIT打通了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二者不断融合、助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来源:外滩教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