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邢海洋
教育投入最偏颇的时候,干部子弟学校教师编制比例是农村学校的6倍,6位干部子女配备1名教师,而农村则是35个孩子配备1名教师。即使在大力压缩择校,凭房产筛选入学的这些年,国家对重点学校的投入仍是有增无减。
高考出分报志愿了,当海淀的父母们津津乐道着他们以一区之力收获了57位北京市超一半的700+的时候,西城的家长们也是颇为舒适的,八中、实验学校和四中为西城夺得了十几位超高分学生。西城的教育高地的优势地位还是一如既往地显眼。
不过,随着所谓的“7.31多校划片”的到来,西城区的教育高原将变得更平缓,更加一马平川了。留给西城家长们的不再是学生成绩和家庭财产的双赢,而是更多的不确定性。
今年4月多校划片政策出台的时候,西城区的学区房着实又火了一把,36小时成交3套金融街学区千万级别的老破小。可这些心急火燎的家长们仅看到了7月31日前买房还能避免多校划片,却想不到他们可能还面临着另一种风险,即优质小学减招。
德胜学区过去没什么名气,近些年却因为辖区内学校整体质量的提升,一下子成为全国有名的顶尖学区,家长们更是豪掷千万级别的金钱来买房,趋之若鹜。5月底,北三环德胜学区内的两栋大厦因为划片进入重点校三帆附小,房价瞬间飞涨,有些大户型的房子一夜之间挂牌价跳涨了6、700万元,整体房价较之前的挂牌价多出了一半。三帆小学的学位还有另一个附加值,该小学的学生有相当比例可以对口直升三帆中学,而三帆中学是北师大二附中的初中部。但就是这个含着金钥匙的小学,6月底又传来了爆炸性的消息,班级由7个缩减到4个,2016年下半年至今落户的孩子,都被调剂了,买了片区内学区房的家庭一下子炸窝了。
北京抑制学区房的炒作是从中学多校划片开始的。中学生过了12岁,身体条件和心智相对成熟,孩子有能力到远一点的地方上学了。于是那些中学和小学教育资源不匹配的学区,房价受到了一定压制。可家长和教育部门很快找到了曲线规避的办法,即直升校。西城区曾提出,直升比例从2015年的30%直升开始,每年递增10%,到2020年直升至80%。今年正好是这一目标的第六个年头,也是从那个目标提出来后,第一拨新生儿的入学年龄。直升政策如指挥棒,诱导着家长们向着直升校所在学区进发,直升小学不得不一再扩招,这个三帆小学的班级就是从原来的3个班一点点扩大到7个的。可现在,或许是政策的原因,或许是与之对口的中学吃不消了,它不得不缩减了班级。这意味着,不仅“7.31多校划片”政策后买房的铁定面临多校划片的风险,就连此前买房的,如果不是落户早,也难确保自己的名校学位。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为孩子争取到优质教育资源,可学校方为保证自己的“优质”,又渴望择优选才。这就构成了家长与学校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仅凭房产证的录取,虽保证了入学新生的衣食无忧,有充足的财力后盾,却难保证生源上的优势,即使优质学校,各种一流教育资源齐上阵,到头来也难免碰上调皮捣蛋的学生,难免到了毕业的时候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而高考指挥棒下,越到高年级,学校的教学压力越大,学校间的竞争越集中到了学习成绩上。直升政策或许正是这一对矛盾的集中爆发点。
三帆附小的缩班或许正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所谓“直升”并不是保险箱。尤其是2022-2023年将是幼升小的人口大年,那个时候调剂将会是惨烈的。此前,很多家长还寄望于学校将无限制地扩招下去,可大潮未至,学校已经开始缩编,释放出的信号不言而喻,高价买了学区房的面临着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
而随着西城区“7.31”的过去,北京市所有区县的优质小学确定性学位,只保留给了此前的老住户,即使是老住户,也要足够“老”资格,按照现行政策,落户满五年以上才安全。新来者则没有了入学承诺,遏制学区房的政策在北京算是彻底落到实处了。至此,学区房算是彻底告一段落了。
学区房的学位不保,并不意味着北京市就没有更广泛意义上的学区房了。北京高考自主命题满分750分,今年高考中考出700分以上超高分的高达80人,16个区县中,仅海淀一个区就占了57人,一个人大附又占了海淀的一半,意味着剩下15个区700分以上考生总和还不及海淀区的一所学校。在高考就是中小学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成果的今天,在优质教育资源区的“锁区”政策下,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孟母择邻”。
中国教育不公平的根源是重点学校政策,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形成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重点学校“层层重点”的格局。教育投入最偏颇的时候,干部子弟学校教师编制比例是农村学校的6倍,6位干部子女配备1名教师,而农村则是35个孩子配备1名教师。即使在大力压缩择校,凭房产筛选入学的这些年,国家对重点学校的投入仍是有增无减。加之大量“根本无法拒绝”的“条子生”的存在,以及“条子生”带来的天价赞助费,教育资源聚集的趋势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了。
回应教育公平的吁求,教育部门所做的是优质学校扩张,试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在的重点学校乌托邦。可即使如西城那样得天独厚的地方,学习质量仍有差距。差异是永恒的,反而没有差别是反常的,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回应家长们对交易资源的渴望,除了按住学区房,教育部门还有更多的路要走,这就包括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私营教育机构的平等发展,以及高考指挥棒的改革。
学区房凉了,这不能算结束,而应该是新的开始。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