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0日星期三

数万亿垃圾债将上市 中国版次贷危机起航

这次主要和大家讲一下中国越来越严重的坏账问题,以及银保监会最近出台的剥离银行坏账的一个主要措施,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措施的利弊,以及未来可能带来的风险。

中国的银行业未来不良资产暴露的压力可能较大……

经过半年多的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试点扩容政策服软终于落地。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向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机构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扩充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渠道,缓解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压力。

《通知》正式批准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实现资产和风险的真实、完全转移。一般认为这个通知就是为了拓宽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帮助银行化解潜在风险,防止因为银行坏账拖累出现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恶化引发的金融危机。

2020年6月,银保监会曾在业内发布征求意见稿。而这次发布的《通知》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征求意见稿中的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贷款类型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而这次出台的个人不良贷款的范围不包括之前的房贷和车贷,主要包括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性信用贷款等。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下面将给大家好好聊一下。

我一直都说,中国政府任何一个金融政策的出台,背后都是有很深的目的。外行人一般只看到出台政策的热闹,但是看不到里面的门道。今天就先聊聊这个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

首先,在疫情的冲击下,中国银行的坏账越来越多,已经到了必须处理、不处理可能会给银行带来金融风险的地步。

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8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6%,较上季末增加0.02个百分点。即使是看中国公布这样经过美化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不良贷款增加的速度比较快。当然,这中间是同时包含银行的对公不良贷款和个人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疫情的冲击,很多企业工厂倒闭,民众失业和减薪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不管是信用贷、消费贷还是经营贷,很多都还不起。出现违约或者延期的情况,慢慢就变成了不良贷款。去年上半年,我们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报道,比如说信用卡逾期的,还有房贷逾期的,基本都属于个人不良贷款。

在去年受疫情影响新增的不良贷款中,个人不良贷款的增加备受关注。以信用卡不良贷款为例,根据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8.59万亿元,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7.76万亿元,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06.63亿元,环比增长6.13%。

个人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在此之前一直是银行处置个人不良资产的“禁区”。银行目前对个人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相对单一,主要包括清收或核销,还没有批量转让这个选项。允许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或与去年疫情以来个人不良潜在压力加大有关,这是在这个时候推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首要原因。

同时也因为疫情,很多地方政府的贷款以及国有企业的贷款,也都会出现还款困难、违约的情况,那么这些对公贷款也面临成为不良贷款的风险。这样的风险,银行当然不愿意自己独立承担,所以干脆打包转让出去,也是切割风险的一种办法。

其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不透明,很多银行虽然坏账率很高,已经影响到银行的安全和运营。但是,从报表上看,都看不出问题,或者说比较健康。这样的现象,让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被掩盖了。不出问题还好,一出问题就是挤兑、倒闭等大问题。这样的金融风险是很大的。

中国商业银行的坏账率对外公布的只有1.9%左右,但是世界多家权威机构评估大概有7%左右,这个比例就非常高了。如果不降低坏账率,银行极易出现金融风险。自从朱镕基剥离几大主要商业银行的坏账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中国商业银行的坏账率肯定也到了一个临界点,再不剥离就晚了。

那么,剥离的这些不良的对公贷款,剥离的信用贷、消费贷和经营贷款,最后到了谁的手中呢?这是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此次试点,除明确试点的不良贷款种类外,还明确了参与试点的机构范围,以及不同类型机构具体的参与范围和方式。

在试点机构方面,明确规定参与不良贷款试点工作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邮储等6家国有大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参与试点的不良贷款机构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资产公司(AIC)。

而这中间,购买这些不良贷款的大头基本上是由国有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承担。这里有一则消息就很有意思,在银保监会出台措施要批量转移个人不良贷款的时候,中国政府紧急成立了一家金融公司。

12月17日,全国第五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面称“银河资产”)获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开业,正式落户北京。为什么说是第五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呢?因为在入世之前的1998年,朱镕基成立了四家这样的公司,主要有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其中华融董事长赖小民就刚刚被判死刑)0。当年就是通过财政部注资、央行购债以及本公司出资的方式,一起来收购几大商业银行的坏账。让这些银行轻装上阵,防止入市后中国银行爆发危机,影响入市进程。但是这样的结果,其实是由纳税人和普通居民承担风险为成本,来为国有几大商业银行来买单。赖小民的100多个情妇和满屋子的人民币美元黄金,都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

而在21年之后成立的第五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河资产,其实和前面四家都是一样的性质。虽然目前注册资本只有100亿,但是后期少不了央行和财政部出钱,而且金额极可能是数万亿。否则,中国银行业2.8万亿的坏账接不住。

那么,这些金融资产公司收购这些不良贷款之后干什么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催收。这些人因为信用贷、消费贷或者经营贷,还不上钱,银行可能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对这部分人进行催款。而且这些贷款可能没有担保,所以催收的难度很大,收回来的可能性更低。而相对来说,房贷和车贷基本都有实物资产在,基本上有抵押的关系在里面。所以,这次没有将房贷和车贷放进不良资产的转让试点,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因为银行收回房贷、车贷的资金,比收回消费贷、信用贷、经营贷等更加容易一些。

所以,银行会将这部分不良贷款折价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首先会去催收,说白了就是找人上门去要债,这样的情景我相信在电视剧和电影里大家都看到过,只要你足够凶狠,很多债还是能要回来的。这些当初是折价收购来的,一旦催收成功,这中间的利润是非常高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有一套应付的机制,就算他们自己不亲自出马,也可以将要债的业务委托给其他专业的团队。至于是不是暴力催收,是不是涉黑违法行为就不好说了,欠债的人日子都不好过。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再怎么暴力催收,这些不良贷款还是收不上来。那怎么办?打包转让出去,让市场上的投资者来当接盘侠。这基本就是美国中的套路了。华尔街将信用不好的房贷层层打包,包装成金融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被很多金融机构购买。一旦房产价值下跌,这些人断供的话,这些资产基本就变成了一文不值的资产。

不同的是,中国这次从银行中剥离的主要是消费贷、信用贷和经营贷,但这些资产目前在中国的风险也非常高。大量失业或者收入下降的人,还不上信用卡,还不上消费贷,很多人甚至就是靠套取信用卡来维持生活。所以这块不良贷款如果被打包出去销售,也是在害人。坑害的是市场上的投注机构和个人,未来也是可能引爆金融风险的。当然如果市场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央行可能也会考虑出手。从侧面也是老百姓在买单。

目前,房贷虽然没有加入进来,可能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房产还没有出现大面积下跌的局面,目前下跌的主要在北方,南方还在上涨。但是未来一旦房子在全国普遍性开始下跌之后,房产就会面临抵押价值不足的问题,如果房贷者不能追加抵押物,房贷断供也可能很快出现。未来将房贷也列入可转让的不良贷款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总而言之,这些不良贷款的资产包,最终可能也会通过各种形式流入市场,让老百姓成为接盘侠。当然,目前虽然有2.8万亿的不良贷款,主要含对公和对个人的。但是其中剔除房贷和车贷的不良贷款之后,剩下的个人贷款不良可能占的比重还不算高。但下一步将房贷和车贷的不良贷款都纳入进来,这样的不良资产可能更多。

之前说过,中国目前公布的商业银行的2.8万亿的坏账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坏账可能是这个数字的十倍以上。根据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分析,到去年年底,中国金融体系坏账高达51万亿元,中国实际坏帐比官方数字高7万亿美元,中国银行真实的坏账率可能高达34%,直追上世纪末朱镕基领导的国有银行改革之前的坏账水平。

目前,在资产评估和资产定价上,中国的银行还没有什么经验,可能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一旦摸索出了一套模式,未来所有的不良资产打包必然是大势所趋!

所以,当下中国银保监会推行的将银行不良资产打包的操作,就是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翻版,可以说是次贷危机2.0的预演。中国政府不想办法剥离这些坏账,商业银行必将一家家被不良资产给拖垮。而如果将这些数十万亿的坏账剥离出去,不管是市场机构和投资者购买,还是央行印钞购买,都会是一场更大的金融灾难!好坏都是死,只是砍头和凌迟处死的差别。

大家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一定要明白你花钱购买的底层标的到底是什么,千万不要买到这些,否则风险就会很大了!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