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星期三

生与死之间的“5分钟规则”得到实验支持

失去呼吸和脉搏多久,才可被认为是死亡?目前还没有彻底达成共识,但是5分钟是被广泛接受的标准。

生与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有时候,需要我们做出艰难的抉择,判定一个人已经死亡还是生机尚存。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关于生命体征的知识,来支持或升级死亡的判定标准。

安大略省东部儿童医院的医生与捐赠和移植研究项目组紧密合作,在加拿大,捷克和荷兰的数百个重症监护病房采集了病人心脏活动和血压的数据。

他们的目标是确立一个基准:心脏停跳多久之后,才100%无可挽回。

在大多数时间里,心脏停止一直是死亡的代名词。人与尸体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是否还有脉搏。

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今天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愈加深刻。我们可以为人体的各种功能倒计时——从活动到单个细胞的——在生机殆尽后,不同的机能停止运营的时间长度不一。

既然如此,到底应该选择哪个时间点,作为生死的分界线——生命的终点呢?仅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这种问题还只能交由哲学家而非来思考。

但是,在实践之中,又有很多无法绕过的矛盾。比如说,为了稳妥,我们可以把生理活动彻底消失的时刻当做是死亡时间,但这样一来,就完全成了泡影——生死伦理与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冲突。

所以,需要我们建立一套既符合基本的道德哲学、又不至于损害更广泛的现实公共利益、且在科学上有过硬依据、同时可被社会文化习惯所接受的生死判定标准。

现有的涉及检测脑干活动的诊断体系,基本上满足了上面的要求。但是对生命体征和脑干活动的检测很复杂,目前很难在临床上普及,这导致很多时刻,医生需要一些更加简易的指标,如来自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提示。

失去呼吸和脉搏多久,才可被认为是死亡?目前还没有彻底达成共识,但是5分钟是被广泛接受的标准。

当前的研究就是进一步确认:5分钟之后,患者再无法经由医疗干预,重新恢复生命。

480位符合条件并有足够数据可用的患者,有67位(仅占14%)5分钟后显示出心跳恢复的迹象。但平均而言,这种回光返照仅仅闪烁了几秒钟而已。

结合动脉压测量值和整个心脏尖峰的电活动特征,这些数据有力地支持了心脏骤停的“五分钟规则”,至少对于那些一直依赖生命支持的患者而言是有效的。对于其他类病人,可能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检测。

此类研究至关重要,明确的诊断依据甚至有助于,让放下心结——这毕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这项研究发表在《新医学杂志》上。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煎蛋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