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19年,一位27岁的年轻人从美国启程,辗转上海、苏州。一路上,他看到的是一片贫困景象。穷人们找不到生计,苦不堪言,“仅靠一个草棚过着非人的生活,路上要饭的也到处都是”。而他此行的终点,是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这位年轻人就是刚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的陈鹤琴。他接受时任南高师校长郭秉文邀请担任该校的教授。
1920年改造为国立东南大学的南高师,是与北大齐名的著名高等学府,是近代教育最早的策源地和中心之一。在郭秉文的招揽下,蒋梦麟、陶行知等一批留美学者相继到来,他们深受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影响,在校内大力推动新教育运动,举世瞩目。这使年轻气盛的陈鹤琴更感踌躇满志,开始实践他心中“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的远大志向。
在东南大学,陈鹤琴教授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课程,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作为知名教授,陈鹤琴一方面努力认真地实践新教育各种主张,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自身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他对学生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循循善诱,非常注重小事与细节。
有一次,他带学生到上海做学校调查,他与一个学生站在人行道上谈话,看见那个学生的裤扣没有系上,就走上前去帮他扣好,然后微笑地说:“这是一种对人的礼貌啊!”这个学生脸红了,从此将这件小事牢记心间,以后一遇到陈鹤琴,就马上将自己的穿戴审视一遍,终身养成良好的习惯。
青年陈鹤琴
02
1920年12月26日凌晨,随着一声哇哇大哭,29岁的年轻教授陈鹤琴初为人父。儿子的降世不仅带给他“初为人父”的喜悦,也为他观察研究儿童行为、心理提供了最佳途径,使他的儿童教育研究探向更深处。
他给儿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一鸣”。家是他的实验室,妻子和母亲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儿子则是他的工作“对象”,而他的“成果”就是儿子出生之后的真实记录: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09分生的;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的哭了;生后45分钟就打呵欠;生后2点44分,又打呵欠,以后再打呵欠6次……
经过长达808天的观察实验,他用文字和照片留下十余本详细记录。根据这些一手资料他写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本土化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研究著作,特别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奠基性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不但在1949年之前一直是权威著作,就是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陈鹤琴运用的儿童早期发展的追踪研究仍然被视为典范。
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陈鹤琴主张“活教育”教学原则,首先就是——“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让他自己去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他们将儿童作为学习与创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吸收知识的“填鸭”或“暖水瓶”。我们教育儿童,亦当利用他的好奇心。好奇心为知识的门径,我们当利导之。我们有些父母常常摧残这点好奇心,禁止儿童“多嘴”、“饶舌”,这实在令人痛恨之极。
种种观点,迄今仍振聋发聩。
陈鹤琴发明的摇船
03
为了孩子的成长教育,1923年,陈鹤琴开始为3岁的儿子选择幼儿园,可是当年的南京基本都是完全西化的教会幼儿园,没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这使他萌生了创办一所中国式幼儿园的想法。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群学书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