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3日星期五

巨星陨落 兵工之父的他为何被所有人遗忘

离开大陆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躲过了那一场不可逃过的劫难,而他那些留在海对岸的亲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遭受了非人折磨,那是如同灭门一般的灾难。

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

曾有一项重要活动,

那就是表彰为两弹一星,

做出巨大贡献的23位杰出科学家,

在颁奖大会上,钱学森这样说:首先要感恩和怀念三位先贤前辈,

一位是:翁文灏,

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地质专家;

一位是:吴大猷,

闻名世界的中国物理学之父。

而第三位的他,

学贯中西,能文能武,

是中国近代,天赋最高的学者;

他非职业军人,

却担任了“长”这一要职,

被人尊称为中国的兵工之父。

然而他的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

甚至听都没有听过。

而当知道了他的故事,

我们所有人一定会震惊不已……

他,就是

1897年,他出生于湖南长沙,

俞氏家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当之无愧是中国近代史上,

最辉煌最有影响力的家族,

他的家族究竟有多辉煌呢?

曾祖父曾国藩是清朝重臣,

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

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

祖父俞文葆,清代举人;

父亲俞明颐曾任中国最大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的董事;

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

他的弟弟妹妹也不一般,

妹妹俞大彩是知名学者,

妹妹的丈夫则是教育界的元老傅斯年,

弟弟俞大纲是中国戏曲专家;

另一个弟弟俞大绂是,

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家,

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

表姐曾宪植的丈夫,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叶剑英;

表哥陈寅恪,

是享誉世界的学界巨擘,

他与陈寅恪两代姻亲,

三代世交,七年同学。

陈寅恪

而他家族的后辈也不简单,

堂哥儿子俞启威,

曾任天津市第一任市长兼市委书记,

与江青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

堂哥孙子俞正声,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而他的儿子俞扬和,

后来成为了蒋经国的女婿……

俞扬和和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

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里,

他非但没有变成纨绔子弟,

反而自幼嗜好读书,如同海绵一般,

源源不断地吸收知识,

父母还特地为他请了英语老师,

所以他打小就会一口流利的英文。

母亲经常对他说一句话:不近人情的事不做。

这句话母亲说来倍觉平易深远,

他也因而终身奉行不辍。

母亲曾广珊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16岁进上海复旦中学,

18岁入复旦预科,

19岁便以第一名的成绩,

考上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电机科。

后因肺病休学,在家养病期间,

他又自学了微积分。

两年后,他考入圣约翰大学。

1918年,他跟着表哥陈寅恪,

哈佛大学攻读

当时很多人还不知哲学为何物,

那时哈佛的哲学处于黄金时期,

在学界的地位非常高,

可这门深奥的学科对他来说,

却完全是小菜一碟。

仅仅三年时间,他就取得哈佛博士学位,

三年一共十二门课,他统统都拿的A,

这在哈佛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国学大师吴宓曾这样评价: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

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

在获得哈佛博士学位的同时,

他还拿到了“希尔顿旅行奖学金”,

那时他用这笔奖学金,

又跑到德国柏林大学继续深造,

学习哲学,,梵文,物理……

闲暇时,他还会跑去听听,

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

1925年,他写了一篇论文,

题为“数学逻辑问题之探讨”,

刊登在爱因斯坦主编的,

德国数学杂志《数学现况》上,

成为了在这本著名刊物上,

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

几年后,又有一个中国小伙,

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他的名字叫作华罗庚。

华罗庚

他不仅是一个天才更是一个通才,

既通文,又通理,

哲学、历史、数学、物理,无所不能,

他还研究过音乐,学制乐谱。

教育家罗家伦对他十分佩服,

甚至用“天才横溢,触手成春”来形容他。

如果他一直在学术界发展,

那么获得诺贝尔奖也未可知,

但是祖国的命运,

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当时一统天下,

日本正磨刀霍霍对准中国,

新生的政权急于发展壮大,

寻求军事现代化保家卫国。

1929年,

在海外取得第二个博士学位后,

这个热血的爱国青年,

毅然拒绝了德国、美国,

给予的优渥待遇,

提起行李就回到祖国,弃文从武,

跑到军政部当了一名参事,

并开始学习军事,

包括兵器制造、战役分析和弹道学,

为报效国家,这个昔日的文弱书生,

一门心思钻进了枪炮的世界中。

1933年,他担任,

国府时代军政部兵工署署长,

掌管起整个中国的武器制造。

那时中国政府家底薄,

军工事业水平非常低。

部队装备可以说是百家凑的,

什么国家的武器都有,

什么型号的都有,

更艰难的是,日本咄咄逼人,

他深感中日大战,一触即发,

因此,提高武器装备迫在眉睫。

俞大维1933年在南京建立的兵工署弹道研究所

他从德国、瑞典及捷克等国,

购买武器,弹药、枪炮材料,

引进有关科技,

大力整顿各大兵工厂生产方法,

革除陋习。

他深知工业发展,

要在科技研究发展方向扎根,

于是他成立了许多研究发展机构,

并高薪聘请,

德国弹道学权威克朗兹博士,

来华教导并协助工作,

同时在国内延揽理化方面专才。

1937年中日大战如他所料爆发了,

但因为他,抗日战争期间,

前线武器、弹药的供应从未间断过,

他以一己之力,

保证了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武器。

实际上他不只是弹道专家,

他将啥都能干的特质发挥得是淋漓尽致,

除了分管兵器制造,

他还当过“交通部长”,

不仅修复了浙赣铁路,

还修建了大陆到青海的公路,

改善了邮政系统。

作为当时国民党高官的他,清廉无比。

那是一个国民党政府,

一次他去欧洲采购75型山炮,

他亲自到工厂所在地瑞典去洽谈。

他们知道他谙熟军械,

精通外语,举止儒雅,廉洁

他们希望交下这个朋友,

最后工厂向政府报告此事,

并提出申请,

由瑞典政府赠他一枚勋章。

回国后,他却对此事缄口不提,

直到四十多年后人们才有所知晓。

二战时期美国驻重庆

西沃道克·怀特在其著作《霹雳中国》中,

极力推崇俞大维的清正廉洁。

他主持兵工厂业务,

长达十四年之久,

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兵工之父”。

他在任期间,培育了大批,

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专家:如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

孙家栋,黄纬禄,徐兰如……

1945年,他又极富先见之明地,

邀请中国物理之父吴大猷,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以及著名化学家曾昭抡一起,

商讨制造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并且最终决定聘请这三人,

带着五名学生赴美学习。

而这5名学生分别是:

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

王瑞 、孙本旺。

后来,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

朱光亚成为了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唐敖庆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怪不得连钱学森会感恩感叹:

俞大维是我国近代,

国防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位大力开拓,

耕耘、播种,灌溉、施肥的始祖园丁。

抗战胜利后,当时兵工署尚未回迁,

他正在重庆侍奉母病,

联军要求蒋介石速派,

深晓军械的俞大维到上海,

视察并接收日寇一座重要的军械库。

这件事使他陷入两难境地,

接受任务,则担心母病;

婉拒调派,则有负公务。

于是他仿照李密也写了,

一份“陈情表”给蒋介石,

称自己“报国之日长,报母之日短”,

请求蒋介石另派他人,

没想到蒋介石,

不但没有怪其“抗旨”,相反还派专机,

并配备了医护人员,

将他们母子接到上海,

从而使他得以忠孝两全。

这件事使他对蒋介石的恩德在没齿难忘,

以至在蒋介石后来撤离大陆时,

他没再拒绝,

而是义无反顾地随行前往。

临走时,

周恩来曾通过他的近亲极力挽留他,

但他表示:

对于蒋家王朝的前途我很清楚,

但若不报蒋介石的知遇之恩,

便是“不近人情之事”,

而“不近人情之事”,

我是发誓终生不做的。

就这样他从中共国的历史上消失了。

1950年,在台湾,

蒋介石任命他为“国防部长”。

但他因耳病未就职,

1954年,

蒋介石再度任命他为“国防部长”。

他既不是黄埔出身又非职业军人,

甚至终生未参加国民党,

更不是蒋介石亲信、嫡系,

但蒋介石却三番五次地任命他,

担任“国防部长”这样的要职,

一干就是十年,并且口碑甚好,

这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即使后来也没有这样的事例。

他晚年曾对人说,他的办公室,

与蒋介石的办公室有一道暗门相通,

可以随时见面,但是他们两人,

谁也没有用过这扇门,

可见他们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

大概除了对他外,

蒋介石对任何下属也没有如此信任过,

所以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

要报“知遇之恩”,“士为知己所用”。

蒋介石去世以后,每逢忌日或冥辰,

他必去慈湖陵园叩首谒陵,风雨无阻,

晚年的他行走不便,以轮椅代步,

依然每年两次谒陵叩首,

常常感动得在场的谒陵群众,

也随之跪下。

离开大陆,

他飘流到孤岛上,

乡愁日日夜夜折磨着他,

离开大陆的他又是幸运的,

因为他躲过了那一场不可逃过的劫难,

而他那些留在海对岸的亲人,

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们遭受了非人折磨,

那是如同灭门一般的灾难。

妹妹俞大 ,

这位北大受人爱戴的西语系教授,

被逼下跪,被人当众剥除上衣,

用皮带死命抽打,最终悲愤难抑,

在夜里孤独地仰药自尽。

他崇拜的表哥陈寅格,

这位堪称中国国宝的学者,

被红卫兵没日没夜地审问,

被羞辱为“比狗屎还要臭”

最终在痛苦中含泪离世……

失去亲人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

尽管如此,远在台湾的他,

却仍然始终坚持,主张一个中国。

国防部长的他曾对人说:希望两岸和平,不要再起干戈。

凡是打过仗的人,

都不愿意看到战火重燃,

因为战争只能带来灾难,

对谁都没有好处。

后来执政后,

他赠李登辉,

“老子校释”、“墨子闲话”,

以及“齐民要术”三本书,

并提供“执中治国”的建言。

可李登辉却听不进他的话,

对他实施冷暴力。

曾有一位记者采访他,

问他关于李登辉执政的事情,

他立刻激动地回答:“李登辉,

是复旦大学的校长吗?

他已死掉了。”

复旦大学曾有一名校长也叫李登辉,

他故意这样回答。

记者又提醒他是台湾的李登辉,

他更加激动了,

用右拳连连打记者的左胸,

颤抖着声音,一遍又一遍地说:“李登辉死掉了,死掉了!”

记者这才发现,

老人的眼里已经有了泪光……

1977年,

他身体大不如前,立下遗嘱,

其中第一段是:余追随故总统蒋公四十七年,

曾任兵工署长、交通部长、国防部长。

赖蒋公专纯信任,得达成艰巨任务,

知遇之感,永志难忘。

最后一段是:余去世以后,遗体火化,

不举行任何吊祭或纪念仪式,

亦不得收受亲友转赠,

骨灰由长子扬和驾机撒于金门海面,

先飞过故总统蒋公之陵寝

及故副总统统陈公之墓园,

以致余最后之敬礼。

俞蒋之情整整延续了一个甲子,

但他始终未加入国民党,

也未未对任何人谈及个中缘由。

他退休后,

曾有一位台湾要员去拜访他,

要介绍他加入国民党,

他平静地从容回答:“人都老了,何必再学吹鼓呢!”

九秩华诞,郝柏村、宋长治恭献“不忮不求”匾

1993年7月8日,

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享年96岁。

当他遗体火化,竟然出现,

数十枚彩色舍利花和一枚弹片。

根据遗嘱,他的骨灰,

由儿子驾驶飞机洒在了金门海峡,

他为中国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呕心沥血奋斗了20年,

他在90岁时曾说过:“人生如戏”,我是这句话的信徒,

剧本冥冥之中早已经编好了,

故事的发展由不得你作主,

操纵在编剧者的手上,

譬如我这个念哲学、数学的人,

为什么会终身身献身戎马呢,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然而偶尔回顾往日,

总算还能自豪的说一句,

我演得并不差!

是的,

清正廉洁、身先士卒,

爱国爱家、忠孝仁义,

半生戎马,半生书生,

这是他一生的命运。

2021年7月,

俞大维逝世24周年,

致敬!缅怀!

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国人,

他不应该再被我们所有人,

了!

(有删节)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