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世界各国都烦恼通膨猛窜,美国和英国通膨率已分别跃上6%和4%,令人忧心1970年代物价扶摇直上的历史重演。与此同时,亚洲大半地区物价涨幅仍属温和,这种分歧现象凸显出各地政策的差异,可供未来拟定经济政策的参考。
金融时报报导,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一年前升高1.5%;日本通膨率仍大致维持在0%附近;澳洲整体CPI劲升3%,但内核CPI攀升2.1%,接近央行目标区间的底部。全亚洲的新兴市场中,仅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通膨率升破5%,迥异于通膨之火烧遍欧洲和南美大部分地区的情况。
亚洲大量进口能源,所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原物料价格确实也大涨。但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哈丁(Robin Harding)指出,亚洲通膨温和反映一个单纯的因素:亚洲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胜过世界其他地区。
在亚洲多数地区,有的国家避免祭出全面性的强制封锁令(如南韩),有的国家祭出防疫限制,但影响范围和实施期间有限(如中国和台湾)。
防疫策略奏效,产生多重影响。经济需求方面,亚洲需求在货品与服务之间摆荡的情况不似欧美那般剧烈。需求摆荡幅度较小,对供给面造成的压力也因此相对轻微。亚洲凭仗全球制造重镇的地位,更能轻松供应当地市场所需。
所以,尽管从中国运一个货柜到欧洲的费用暴涨五倍,在亚洲境内的运费只涨了一倍。在疫情迫使工厂关闭之际,亚洲企业在此区有更多替代供应商可供选择,所以供应受扰程度较小。就汽车业而言,南韩和中国可确定国内生产商优先取得稀缺的半导体,所以车价在东亚几乎没什么涨,不像在欧、美涨翻天。
亚洲另一大优势是人力供应充沛,不像欧美疫情期间大量劳工遭解雇,导致现在缺工情况,也因此,亚洲工资也不见类似西方工资加速上扬的迹象。尽量避免强制封锁,或运用薪资补贴让企业留住员工,也缓和了失业情况。
目前在亚洲大半地区,通膨尚属远虑而非近忧,这让亚洲各国央行暂能维持宽松措施以呵护经济复苏。即使南韩、新西兰等国央行已提高利率,主因也不是被通膨燃眉之急所迫,而是出自于避免经济过热或维持金融稳定的考量。
亚洲经验可带给欧美央行什么启示?高通膨的确是疫情后遗症使然,但疫情造成的扭曲效应终会减退。但欧、美央行现在得担心的是,万一工资成长加速,对通膨产生的“暂时性”压力就可能变得久久挥之不去。相对而言,亚洲国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这也是防疫政策不同,导致疫情控制程度有别的后果之一。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经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