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星期一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10) –教育避坑指南

https%3A%2F%2Fsubstack-post-media.s3.ama
Netflix因为发布性化儿童影片Cuties而被用户抵制

作者: QiC

接前文: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1)–教育避坑指南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2)–教育避坑指南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3)–教育避坑指南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4) –教育避坑指南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5) –教育避坑指南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6) –教育避坑指南-植入家庭教育的木马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7) –教育避坑指南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8) -教育避坑指南
防止你的孩子不成功(9) –教育避坑指南

第三章,系统性摧毁教育

前面两章主要还是从家庭角度来探讨的。包括以感受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和电子设备在家的使用。但每个小孩都要经历从幼儿园到成年10多年的学校教育历程,每天甚至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在这一章,你会看到在家庭之外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各种陷阱和风险只多不少。

3.1 有毒读物与性化儿童

作为影响西方最大的极权反乌托邦作品之一,《美丽新世界》这本书里面描述了一个性化儿童的世界——所有人从幼年开始就必须接受性乱教育。结合书中描述的整体社会设定来看,这种奇怪的文化目的很简单。就是统治者需要打破家庭结构,将人类的繁衍变为工厂生产和社会教育。所有人都是按照一定的设计和教育程序抚养成预期的社会角色。人的欲望被充分满足,以至于他们不会对存在产生疑问。很显然,这种设计下,统治者达到了对社会全面的控制。

我不知道这些精英最终的社会模板有多少是1984,多少是美丽新世界,但是就像我们频道已经多次报道过那样,各种Woke文化的毒手,尤其是LGBT【小编推荐:我所知道的地球历史与奥秘篇(十):同性恋与吸毒】内容已经悄悄伸向儿童。随手贴一些。

你觉得这只是西方世界独有的问题就错了,就连中国也连爆毒教材事件。一些小学教材的插图充满无厘头的性暗示细节。而且不注意看还发现不了。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出现同样的事件,只能说这后面有一样的力量在推动。

实际上,早在我们现在感觉愤怒之前很久,这种事情就已经存在了。有人发现迪斯尼的早期动画里面已经暗藏各种生殖器暗示。随手贴2张。

如果说幼教书本覆盖了10岁以下,那么上一章我们讲到的色情文化则覆盖了10岁以上,而亚文化圈继续加强14岁以上年龄组。所以你会发现在性化未成年人这个事情上,他们是认真的,整个计划是设计为覆盖整个成长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成年的后果需要细说?正常家长如果知道都会极其愤怒,加拿大就刚爆发了百万抗议。但问题是你仔细看这些动作会发现,他们都故意以隐蔽形式出现,不关心的家长们居然啥都不知道,岁月静好。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到现在才终于暴露出来。这期间,鬼知道有多少孩子已经被毁掉。美国藤校不知不觉已经40%的学生觉得自己是LGBT群体就是个证据。温水煮青蛙,现在终于沸了。

有的家长说,那我给孩子买书的时候多留心一点不就好了?大错特错。想想看这类儿童图书印这么多本,正常家庭都不会买。那么他们最后都去哪里了?对了,都作为‘捐赠’送给学校了,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背后推动议程的人可不在乎销量,他们有的是资金,卖不掉就送嘛。而学校本来就是他们渗透控制的主要目标,自然是这类图书的主要目的地。他们在书店摆出来,更像是一种社会趋势的宣言而已。所以你是可以不买,但是当你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时候呢?幼儿园班级墙角的读物,学校图书馆里的书你能去审查吗?

如果学校老师给学生讲里面的故事呢?你能阻止吗?老师都算好的,换个Drag Queen讲呢?

到这里,很多家长一提到这类问题就说Home School,我下一章会讲这是逃避的做法,根本不现实。但在这之前,让我们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看看还有什么陷阱在等着你的小孩。

3.2家长以为的快乐教育和政府设计的快乐教育

曾几何时,不劳无获,no pain no gain是一个基本常识。但你看现在西方的学校,谁还在提这个? 我们中国家长小时候深受残酷教育竞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痛苦。所以我们羡慕其他国家孩子的快乐,于是为了下一代移民西方。

我们相信西方教育系统,我们以为这里面一定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以至于孩子不需要付出个国内一样的幸苦,快快乐乐长大也能变得同等甚至更优秀(家长以为的快乐教育)。但后来无数家长过来后发现,公立教育系统基本上就是国内的相反极端,小孩基本被放羊。幡然醒悟,于是一阵恐慌之下又开始回到最熟悉的虎妈鸡娃模式(对于这个模式的问题,之后会讨论)。也就是回到了不劳无获这个简单常识。(至于为什么中西差别这么大,下一章我们会展开论述一个简单原因,中西差别是因为全球主义者针对全球分工配置不同而故意设计的不同体制而已。)

这时候有读者会问,等等,你这是胡说。西方历史上出了那么多顶级人才,你怎么说快乐教育有问题?你这是搞错了吧?

这其实是个很好的质疑。实际上,现在西方的快乐教育和当年教育学家斯宾塞(19世纪)提出的快乐教育相比,早就变了样了。而且很多人把快乐教育和通识教育搞混了,后者才是主因。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一切快乐教育的根源就来源于他的一本叫做《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之书。在书中主人公小斯宾塞是斯宾塞的亲侄子,双亲因故去世后,被斯宾塞收养,自此以后斯宾塞一边进行教育研究,一边进行教育实践,在培养小斯宾塞成长的过程中,总结家庭教育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包括“快乐教育”在内的多个教育主张。

这些主张的核心是讨论过度教育和应试教育对早期儿童的伤害,提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斯宾塞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教育接下来的上百年。而我们说到的快乐教育正统来说就是来源于此君。

斯宾塞的教育理念没有错误,本质上他是在讲,相比硬塞知识和应试考核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其实有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小孩更快乐的同时,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这种想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这种教育办法并不现实,太过理想化。

这样的教育办法需要一个教育者针对被教育者自身特点去施教,并给予积极不断的非考试评估。然后根据评估调整和选择更适合的教育方法。这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将大增。请注意,他的书本身就是他作为教育实践者去教育他的侄儿一个人的故事。其性质相当于专业私教一对一。在这么好的教育资源下,孩子快乐并不是什么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但这种理念感染力特别强,所以20世纪初,欧美开始了以此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很显然,公立学校的老师无论从人员配置,薪水还是水平都不足以支撑这种教育理念所需的庞大资源。但无论如何,对于大众来说,公立教育那是从无到有的变化(以前只有私校,教会学校,第一所公校是1812年才建立的)。所以从整体上看,依然是进步。学的不好比文盲好。

到二战后,美苏冷战。相比苏联人的专才教育(通才教育vs专才教育),美国人才意识到自己的快乐教育是个渣,所以一度也开始为了和苏联竞争,加大了教育强度。冷战后,这种“冷酷,高负荷”的教育被批判,公立教育才又慢慢恢复到之前的快乐教育路线。但无论什么年代,并存的高端精英教育一直没有停过。欧美的精英教育奉行的是通才教育,也就是一个人什么都必须懂,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和技能。

什么是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就是所谓素质教育。强调学习的广度,知识的宽度。而专业教育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学科知识基础上。举几个例子,牛顿就是个通才的典型,无论是数学还是科学,甚至宗教炼金术,兴趣广泛。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也很有意思,他写了这本书后,圈粉女皇。女皇说,你的下一本书不管是什么,一定让我先睹为快,结果这老兄下一本书是关于数学的。再近点譬如罗素,哲学,数学,政治宗教,无一不涉猎。一个涉猎广泛的人,才有机会搞出革命性的创新,这才是西方通才教育的魅力和他们科技进步的秘密。

与之对应的洪堡式专才教育,强调专业技能的定向培养。课程设计都是有目的的,不会漫无目的的学习广泛而无关的知识。二战前的德国,苏联,中国都是这个教育形式。这个不需要多说。

但很多人把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搅在一起混淆而谈,认为是同一个事情,认为减负就是素质教育,这是完全错误的,二者完全没有关系。通才教育反而需要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学业比专才教育还要繁重,何来快乐之可能?在现今西方,基础公立教育是快乐教育;平行的私立教育和高等教育理应(实际上变了,我之后会论述)是通才教育。

很显然,要执行通才教育,学生不但要非常聪明,更必须有对等的海量时间努力的付出。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私校的学习压力相当大,毫无快乐而言。通才教育和面向大众的快乐教育完全是并行的不兼容系统。而公立学校的孩子看起来似乎既快乐,又什么都教,实际上根本就是忽悠。什么都教,什么都教不好。

如果家庭条件富裕,进入私校获得丰富的师资资源,那么不管快不快乐,学习质量是可以保证的。普通人的小孩,如果在众人中能脱颖而出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或者在之前通过奖学金等上升渠道进入私立体系,也能得到同样丰富的师资资源。而这种为少数人服务的高端精英教育,而不是底层师资不足的快乐教育,才是促使欧美人才辈出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说,鸡娃上名校,试图获得精英教育资源的策略其实并不愚蠢,但鸡娃在这个时代会有这个时代的特设陷阱,我们之后会单独讨论。

请注意,斯宾塞的教育理念,强调的依然是教育成果,目标依然是培养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其实施困难,或者在政府‘引导设计’下,‘快乐’的优先级慢慢却被放在了‘教育’一词之上,他的理念也就慢慢从教育扭曲为以减负为目标。尤其是现在感受之上的社会环境更对此推波助澜。

在英联邦国家,斯宾塞的理念走得更远,好高骛远的采用了根据学生能力不同的分组教育形式。但对应这种理想所需的师资力量却严重不足。小学课堂一团乱,老师在好学生差学生间东奔西跑,又教数学又教体育,最后谁也教不好(澳,新的家长应该很熟悉这套)。但即便如此,为照顾学生感受,对每个小孩的评价都很高。而到了高中后,因为小学基础的薄弱,很多人甚至根本无法走到高中毕业。

而快乐教育的理念传到日本,则干脆连“快乐”二字都免了,直接称为“宽松教育”,一语道出了本质。日本宽松教育造成了严重后果,现在已经开始反省。这个话题就不展开了,有兴趣可自行搜索。

所以快乐教育至始至终是个理想主义的产物,根本没有成功过。你看到的人才,没有一个是从头到尾接受公立快乐教育的结果。而欧美传统的大量资源,时间投入的通才精英教育,才是真正竞争力所在。

然而即便是快乐教育本身,这些年也在进一步在尊重感受名义下被故意恶化。就在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正好一条消息传来,巴尔的摩13个高中,没有一个小孩数学考试达到熟练程度。公立教育退化程度之惨烈可见一斑。我们频道之前也有大量类似报道。

https://www.zerohedge.com/markets/educational-homicide-13-baltimore-city-high-schools-have-zero-students-proficient-state

有的华人鸡娃家长不同意,说我小孩所在的学校就好啊,没听说你说的情况。这是因为华人家长重视教育,所以华人家长们实际上恰好扮演了那个随时监控教育质量,并不断根据结果做出及时的,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的人。择校本身就是教育调整的动作,择校后一群重视教育的家庭凑在一起形成小环境,免疫了大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已。除了择校,还有课外补习,家庭期望等等多个措施加起来。正是因为这类选择,退化的快乐教育对华人的小孩的影响才得以避免。所以这个结果不是快乐教育好的证据,反而是老一套勤奋教育有效的证据;并不是因为家长对系统信任,恰恰相反是不信任,才带来的改变。如果真的那么相信国家,相信政府,那么家长就应该相信学校,不但不会搞校外补习,连择校的想法都不应该有了。

当然我身边也有相反的例子。那些相信学校教育的家长,因为小学时候教师不断的表扬让家长认为孩子相当不错,对快乐教育赞赏有加。但越到后来,随着课业难度加大,和竞争的公开化,信心越受挫,到高中就完全变得平庸。此时发现优秀的孩子早就自己在校外发力,而自己却小学的基础都没打好。我没有遇到过完全放任于快乐教育的小孩,只满足学校基本要求,不做额外作业,家长不要求不管,最后还学习优异的。

小学就两个主要任务。语言学习必须以大量阅读为基础培养阅读速度,理解力,和写作语感基础。而数学则必须通过大量有难度培养逻辑思维和运算基础,为高中的科学课程打好基础。两个方面的大量基础练习都不可能避免,没有什么神奇魔法可以避免。否则到后来基本上就是越来越掉队,越来越追不上的状态。小学时候积攒的虚假自信,会在后来被现实的学业困难摧毁的渣都不剩。

🔥法国犹太老板:神告诉我们,只有一位中国人能救人类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未完待续】来源:西行小宝

退出中共党团队-化名小名都可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